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弃儿”汤姆:亨利·菲尔丁小说《汤姆·琼斯》中的身份问题

关键词:汤姆·琼斯,十八世纪,身份问题,弃儿,;社会秩序

  摘要

摘要英国十八世纪著名小说家亨利·菲尔丁的代表作《汤姆·琼斯》以其描画的广阔社会历史画卷及其叙事的精妙结构成为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传世经典。但小说问世之时就小说主人公的道德问题引发了很大争议;即便在今天的读者看来,汤姆·琼斯与多个女人有染的过失与其乐于助人的善行也似乎构成了人物道德领域的矛盾两面,造成了对人物理解与评价的一定难度。本论文认为,汤姆·琼斯作为“弃儿”的身份问题是理解人物多重性格、复杂心理及矛盾表现的关键所在,也是深入分析作品主题、透彻把握作家主旨的切入点;从“弃儿”这一个社会边缘人角度还可洞见当时政治经济结构、社会秩序中的重大问题。菲尔丁通过小说所体现出来的博大的人文关怀、对社会问题深刻的忧患意识已成为由查尔斯·狄更斯等作家继承下来英国小说优良传统。而社会转型期个人的身份缺失带来的心理问题与宏大社会秩序的重建等话题在当代语境下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围绕“身份”这一重要问题,在细读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并借鉴近年来文化研究的成果,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心理分析等理论视角对问题展开探讨,揭示出小说人物矛盾而统一的内心世界,并展现出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的社会秩序的问题。本论文以切合作家作品特点的独特角度对作品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阐释了重要问题,并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菲尔丁研究、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研究相关领域的空白。 本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弃儿”汤姆的边缘人身份与归属难题,解释了他对下层人异乎寻常的亲近与帮助;对弃儿替罪羊父母的惩处等情节质疑了当时社会的公正性并反映出父权社会的结构性问题。第二部分分析了汤姆离开“天堂府”后在路上的流浪汉经历,从代表社会秩序来对儿子加以精神指引和道德约束的父亲的缺失、对母爱的渴望、“骑士风范”的传统以及当时社会对男性性道德约束的松散等多个角度进行了阐释,解释了汤姆“放荡”的性道德背后的深层原因;“在路上”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第三部分分析了深刻悔改后的汤姆终于获得身份的确认、并与索菲娅结为伴侣式婚姻的经历,以及随着个人身份确认所带来的社会秩序的恢复;大团圆的结局来反映出作者对稳定的社会秩序的热望。关键词:汤姆·琼斯,十八世纪,身份问题,弃儿, 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