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空间结构是构成空间的个体或主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构成的空间集合体。森林空间结构可以定义为以森林中所有树木为个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多个空间的集合程度和形态。森林的空间结构是森林中树木相互作用的体现,是构成森林生态系统分布要素的一种组织形式。
柴松(Pinus tabulaeformis f. shekannesis)是油松(P. tabulaeformis)在黄土高原上子午岭中段,由于特殊的环境,而产生的适应特殊环境的生态变型,为黄土高原所特有。柴松作为建群种,在生殖的周期、生殖能力、幼苗成活能力等方面优于油松,而且柴松成材时间比油松短,柴松树体高大、树干通直、天然整枝好、材质较软,与油松比较单株所能取得的材积更大,更易获得较大的原木,能用在更广泛的领域。
研究柴松的空间结构,不仅能对森林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进行验证,更可以对柴松群落的保护、抚育给出科学性的数据。
本文通过对空间结构的三维划分,从群落基本情况(一维研究)、群落空间分布(二维研究)、群落空间异质性(三维研究)对黄土高原柴松群落空间结构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
1. 群落物种基本组成为柴松 : 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其他树种 = 7 : 2 : 1,柴松在群落中占据优势,且柴松种群结构良好,种群有较好的更新趋势。林下植被茂盛,灌木长势良好,部分灌木已进入乔木层;草本以细叶苔草(Carex rigescens)、早熟禾(Poa sp.)为主,柴松幼苗与辽东栎幼苗数量较大,但盖度不大。
2. 群落乔木层空间水平结构表现出团状分布,柴松群落为聚集分布;柴松种群大小分化较均匀,乔木层物种稳定,柴松和辽东栎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柴松种群混交度较低,柴松之间的隔离程度很低,有较强的种内竞争;柴松种群的垂直梯度多样性最大,柴松种群对垂直空间使用率最高,垂直空间结构也最复杂。
3. 柴松种群空间结构异质性较大,空间单元结构比较复杂,树木个体之间差异比较大,随柴松生长,种群空间结构异质性指数(SCI)值表现出一定规律;辽东栎种群空间结构异质性比较小,树木个体之间差异较小。两个物种的种群空间结构异质性指数(SCI)值变化趋势体现了物种对空间的利用程度,以及其不同的生活史特征。
本文在对柴松群落空间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对空间结构指数做了进一步研究:
1. 通过对胸径与树高相关指数的研究,胸径与树高在表现树木生长优势、种群更新情况方面有一致性趋势,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利用较方便测量的胸径指数来代替树高指数。
2. 利用Voronoi图和Delaunay三角网结构计算群落的水平分布格局与传统的4邻体法有较高的一致性,但Voronoi图和Delaunay三角网结构能直接体现群落的水平分布格局,更好体现林木个体之间的关系。
3. 空间结构异质性指数能够更加准确、完整地表达出群落空间结构变化的特点,在表达群落结构上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对种群发育的准确解释,未来发展和应用拥有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