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学2000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摘要

南开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国际经济学

专业:国际贸易学

一、简答题(60分)

1.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试判断国际贸易能否导致两国工资水平趋于一致?为什么?(10分)

2.在凯恩斯主义非充分就业假设下,设边际进口倾向为0.2,边际储蓄倾向为0.1,那么政府增加10亿美元支出对该国进口影响的净效应是多少?(不考虑外国影响)(10分)

3.在开放条件下,小国的经济增长对本国福利的影响效果如何?对他国的福利会产生什么影响?(10分)

4.在国际收支调整的吸收方法中,通过货币贬值减少国际收支逆差时须配合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什么?(15分)

5.如何运用产品周期理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论述题(40分)

1.WTO/GATT在其规则中明确规定禁止采用数量限制措施(即透明度原则),但又允许一国在国际收支出现严重恶化时可暂时采取数量限制措施(如配额),试从理论角度解释这些规则的依据。(20分)

2.结合IS-LM-FE曲线,说明在固定汇率下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影响。(20分)

答案部分

南开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国际经济学

专业:国际贸易学

一、简答题(60分)

1.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试判断国际贸易能否导致两国工资水平趋于一致?为什么?(10分)

答: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斯密的观点,国际分工应按照地域、自然条件及绝对的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最低的商品。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两利取重,两害取轻”的分工原则。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少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因此这里的比较利益主要是通过商品的生产成本体现的,这种成本主要体现在劳动差异上的。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蕴涵着如下假设:1)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2)每个劳动完全相同,彼此没有差别;3)各国劳动力总量固定不变;4)生产要素在国内不同产业之间可以自 由流动,但是国家之间不能流动;5)相对劳动量是决定产品相对价值的唯一因素;6)给定两国不同的外生技术水平,这是两国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唯一原因;7)要素投入的规模报酬不变;8)完全就业;9)国际和国内市场完全竞争,没有交易成本和运输费用。

由于上述假设的存在,国际贸易将会导致两国工资水平趋于一致。这是因为由于两国进行国际贸易:一国专门生产对自己来说最有优势的产品,进口对自己来说处于劣势的产品;同时该国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力。而一国工人的工资水平是跟他的劳动效率相联系的,如果在单位时间内,工人创造的价值越大,则工资水平也就越高;反之亦然。如果一国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