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部807高分子物理与化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部807高分子物理与化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一).... 2

2017年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部807高分子物理与化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二).... 9

2017年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部807高分子物理与化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三).. 20

2017年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部807高分子物理与化学考研仿真模拟题(四).. 28

2017年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部807高分子物理与化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五).. 38

一、选择题

1. 关于自由基聚合平均动力学链长(V )和平均聚合度(DP )的关系,假设没有任何链转移存在,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B. 与终止方式有关

C. 全部偶合终止时

D.DP 与终止方式无关

【答案】A

【解析】A 、D 项,无链转移存在时,

止分率。所以且DP 与终止方式相关;B 项,C 为偶合终止分率,D 为歧化终可知V 与终止方式

无关;C 项,全部偶合终止时,

2. 下列物质中,不能作为阴离子引发剂的是( )。

A. 碱金属

B. 无机酸

C. 三级胺

D. 有机金属化合物

【答案】B

【解析】阴离子聚合的引发剂有碱、碱金属、有机金属化合物、碳阴离子、亲核试剂。无机酸可作为阳离子聚合的引发剂,在所有含氧无机酸中,高氯酸最能满足酸性强和酸根亲和性弱这两个条件,是最常使用的无机酸引发剂。

3. 能引发丙烯酸负离子聚合的引发剂是( )。

A. 丁基锂

B. 二氣化错

C. 过氧化氢

【答案】A

4. 为了得到立构规整的1,4-聚丁二烯,1,3-丁二烯可采用( )聚合。

A. 自由基聚合

B. 阴离子聚合

C. 阳离子聚合

D. 配位阴离子聚合

【答案】D

5. (多选)阳离子聚合的单体( )。

【答案】AD

6. 高压法自由基聚合制备聚乙烯得到高压聚乙烯,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引发剂为微量氧气

B. 得到的聚乙烯为低密度聚乙烯

C. 聚合反应中不存在链转移反应

D. 得到的聚乙烯含短支链

【答案】C

【解析】

高压法自由基聚合制备聚乙烯通常以微量氧或有机过氧化合物为引发剂在

压力下,温度为:时,聚合过程发生链转移反应,生成的聚乙烯带有较多支

链,结晶度相对较低,并且由于支链存在,分子堆砌不紧密,使得密度较低。

7. (多选)下列环状单体中,能开环聚合的是( )。

B. 二氧六环

D. 八甲基环四硅氧烷

【答案】CD

8. (多选)表征引发剂活性的参数是( )。

A.

【答案】BD

9. 甲基丙烯酸甲酯在贮运过程中,为了防止聚合,可以考虑加入( )。

A. 甲苯

B.AIBN

C. 对苯二酚

D. 甲基乙烯基酮

【答案】C

【解析】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无色透明液体,为了防止在贮运过程中发生自聚,可以加入适量的阻聚剂对苯二酚,在聚合前需将其除去。对苯二酚可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溶于水的对苯二酚钠盐,再通过水洗即可除去大部分的阻聚剂。水洗后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还需进一步蒸馏精制,由于其沸点较高,

常压下为加之本身活性较大,如果采用常压蒸馏会因强烈加热而发生聚合或其他副反应,减压蒸馏可以降低化合物的沸点温度,故常采用减压蒸馏。

10.(多选)聚合物聚合度变小的化学反应是( )。

A. 聚醋酸乙烯醇解

B. 聚乙烯无规降解

C. 环氧树脂固化

D.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解聚

【答案】BD

二、名词解释

11.反应程度和转化率

【答案】反应程度指反应了的官能团数与起始官能团数之比。转化率指反应了的单体分子数与起始单体分子数之比。

12.平均官能度与摩尔系数

【答案】平均官能度指反应体系中平均每一分子上带有的能参加反应的官能团(活性中心)的数目。当量系数是指起始两种官能团总数之比,其值小于或等于1。

13.胶束成核与均相成核

【答案】(1)胶束成核是指经典乳液聚合体系选用水溶性引发剂,在水中分解成初级自由基,引发溶于水的微量单体,在水相中增长成短链自由基,难溶于水的单体其短链自由基只增长少数

,就被沉析出来,与初级自由基一起被増溶胶束捕捉,引发其中的单体聚合而成核的过单元(<4)

程。

,由于静电作用而(2)均相成核是指在过饱和溶液,组成沉淀物质的离子(又称构晶离子)

缔合,自发的形成晶核的过程。一般而言,均相成核的能力(形成晶核的数目)是随着溶液过饱和程度的増大而増大的。

14.不平衡缩聚

【答案】不平衡缩聚是逆反应的速率很小,几乎为零,可认为是能够进行到底的缩聚反应。

15.引发效率

【答案】引发效率是指引发剂分解后,用来引发单体聚合的这部分引发剂占引发剂分解或消耗总量的分数。另一部分引发剂则因诱导分解和笼蔽效应而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