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15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专硕]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市场客体
【答案】市场客体是指市场主体交换的对象。市场客体包括的对象经历着不断发展的过程,总的趋势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品交换关系的不断发展和市场自身的不断成长,市场客体所包括的对象不断增加。现代市场经济的市场客体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既包括各种各样的劳动产品,也包括各种各样的非劳动产品; 既包括各种类型的有形商品,也包括各种类型的无形商品; 既包括实实在存的商品,也包括商品化的权利; 既包括生产资料,也包括消费资料以及其他商品; 既包括各种类型的生产要素,一也包括各种类型的产品; 既包括国内商品,一也包括国外商品。市场客体种类的多少是反映市场发展广度和深度的重要指标,市场客体交易规模的大小是反映市场发展规模的重要指标。市场客体的多少和交易规模既受社会生产力发展、商品交换关系自然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也受政府干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作用的影响。
2. 国家信用
【答案】国家信用是指国家按照有偿的原则筹集和供应财政资金的一种分配形式。国家信用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发行国家公债。这是一种长期负债,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上。
(2)发行国库券。这是一种短期负债,期限在一年以下居多。
(3)专项债券。这是一种指明用途的债券。
(4)银行透支或政府借款。银行透支一般是临时性的,有的在年度内偿还。政府借款的期限一般较长,通常在隔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时才能偿还。总的来说,国家信用的直接用途是弥补政府财政赤字。此外,也用于调剂财政年度收支的暂时不平衡。国家信用还可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从政府宏观调控角度讲,当需要刺激经济扩张或需要抑制经济过热时,可通过国家信用来筹措资金或吸收货币,以达到调节经济运行的目的。
3.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答案】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在一定范围内被社会或劳动者集体共同所有的经济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经营、使用等诸方面经济关系。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和生产过程的主体,劳动者虽然由于承担职能的不同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有差别,但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关系,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共同占有剩余产品,以消除人们在经济上的对抗和剥削关系。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既包括全民所
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 货币政策
【答案】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以便达到刺激经济、缓解衰退或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以保障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目的。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具体政策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政策手段来发挥作用的。由于货币政策的核心是如何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手段实际上也就是中央银行所运用的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各种手段,包括计划手段、再贷款手段、存款准备金手段、利率手段与公开市场业务手段等。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根据货币政策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方面的不同功能,可以把货币政策分为均衡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三种类型。
5. 房地产市场
【答案】房地产市场是指将房地产作为商品进入流通,实行有偿使用或转让的场所和关系。房地产市场包括房产市场和十地市场。十地市场在我国目前只出售十地的使用权而小出售所有权,十地买卖都规定有使用的期限,期限依土地使用的性质不同。房产市场既可出卖所有权,也可不出卖所有权而只出卖使用权。房地产市场的特点是:
(1)经营对象具有地域性,并且是非流动性商品;
(2)房地产价格具有上浮性;
(3)具有垄断性。因为土地是有限的,优等地更有限,这就造成了土地使用权的垄断,发展房地产市场有利于促进住宅商品化和土地有偿使用,有利于缓解需求大于供给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防止国有资产价值流失,并可为建筑技术、建材工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广阔前景。
6. 现代产业体系
【答案】现代产业体系是产业在横向联系上具有均衡性和协调性,在纵向发展上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具备良好的制度素质、技术素质和劳动力素质,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形成良胜互动,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国际产业发展相适应、相衔接的产业链完整、优势集聚、竞争力强的产业系统,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开放性、协调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现代产业体系己成为一国或地区参与全球竞争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国际产业分工的有利时机,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发展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任务包括:人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二、简答题
7.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我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1)改革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进行的,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依据中国的基本国情,积极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具有明显的群众性的特点。
(2)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并逐步走向城市。
以“包产到户”为中心的农村经济改革,成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引爆点”。农村改革率先取得成功,为稳定人民生活奠定了基础,也使人们增强了改革的信心。
(3)改革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实行双轨过渡、增量改革。
中国渐进式改革注重历史的延续性,采取了一种过渡性的双轨制的体制。双轨制的基本思路是:在旧体制“存量”暂时不变的前提下,在“增量”部分首先实行新体制,然后随着新体制部分的确立和比重加大,再使“存量”部分逐步向新体制“并轨”。双轨制渗透到价格、财税、金融、收入、外汇等各个方面。
(4)改革是试点先行,从局部到整体,逐步推进的。
渐进式改革是一种局部先行的非均衡改革战略。渐进式改革的理论认为: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前后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也不能急于求成。因为市场体系的形成、企业制度的转换、市场法规的制定、社会价值观念的更新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都需要有个演进与磨合的过程。所以只能先试验再推广,实行分领域、分部门、分地区、分企业的各个突破。
(5)改革是将国有经济的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互结合的。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核心,乃是国有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渐进式改革的理论认为:公有制经济同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应该把国有经济的内部改革与市场体系的外部推进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6)改革是将改革与发展、稳定结合起来,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改革的首要目标。
中国的改革始终将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把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同时强调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只有政治局面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才能为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8. 如何评价产业结构的两种调节机制?
【答案】产业结构调节机制是指在经济系统内部,通过各产业部门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来实现产业结构从失调到协调,从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演进的手段和方法。根据体制因素可将产业结构调节机制分为政府调节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
(1)产业结构政府调节机制
产业结构政府调节机制是指政府从宏观经济角度考虑,主要以产业政策的设计与实施,对产业结构进行整体调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