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917美术理论[专业硕士]之艺术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象征
【答案】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是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涵,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2. 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
【答案】维克多·巴巴纳克是60年代末美国著名设计理论家,他最早提出“设计理论”这一观点,著有《为现实世界的目的》一书。该书明确提出了设计的三个日的:①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富裕国家和阶层服务; ②设计不但应为健康人服务,而且应考虑为残疾人服务; ③设计必须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必须为保护地球服务。巴巴纳克所提出的设计的三个目的反应了现代设计的根本宗旨和本质特征,对美国和世界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书中的诸多观点更被认为是现代设计师进行设计实践必须奉行的准则。
3. 艺术流派
【答案】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批思想倾向、艺术主张(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艺术流派的形成,有的是自觉的,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宣言,有自己的创作队伍和代表艺术家,如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 有的是不自觉形成的,仅仅因为创作风格类型的相近或相似而组合在一起,如威尼斯画派; 或是被后人归总为特定的流派,如意识流文学等。
4. 《格尔尼卡》
【答案】油画《格尔尼卡》是毕伽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毕伽索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面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了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时民众的痛苦、受难和法西斯的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 左边是一个母亲与她己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那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这幅画中给人印象深刻的“点灯眼”和“比目牛”成为日后毕伽索的代表形象。
5. 灵感
【答案】灵感是创造活动中的特殊思维形式。灵感是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灵感的产生建立在平时艰苦思考的积累卜,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稍纵即逝等特点。历史上灵感曾经被神秘化,但灵感是有客观规律和物质现实基础的。
6. 神韵
【答案】神韵,又称“韵”,是指含蓄蕴藉、冲淡清远的艺术风格和境界。神韵以抒写主体审美体验为主,追求生动自然、清奇冲淡、委曲含蓄、耐人寻味的境界,使人能从所写之物中冥观未写之物,从所道之事中默识未道之事,即获得古人常说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意味无穷”的美感。“神韵”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其美学特征是自然传神,韵味深远,天生化成而无人工造作的痕迹。
7. 柏拉图
【答案】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生于雅典的大贵族家庭,生活在古希腊文明由盛至衰的转折时代,青年时代就学于苏格拉底,曾在雅典开辟了一个学园,专门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从事学术活动。柏拉图一生密切关注政治,“改造社会”始终是他思考的重心。他以“理念论”为中心,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柏拉图一生完成著作40多部,大多以对话的方式讨论哲学、美学、伦理、逻辑、政治等问题。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大希庇阿斯》、《斐德若》等著作中。
8. 艺术意象
【答案】艺术意象是艺术主体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愫与客体物象实现化合后的心理形态,同时它也氤氲于这种心理形态的物态化表现之中。艺术意象是主体艺术思 维及其情感活动的结果,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这种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一旦经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等物质手段表达出来就成为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9. 文化创意产业
【答案】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创意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它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它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演、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
10.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等。
二、简答题
11.为什么说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
【答案】之所以说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原因在于:
(1)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艺术创作的主体——人,为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
①劳动使猿爪变为人手,猿脑变为人脑,这是从猿到人转化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劳动创造了手,手反转过来又促进了劳动。直立行走为脑的改善提供了可能,那么,劳动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猿脑进化为人脑。
②劳动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
人是一切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动物。在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交流经验,己经感觉到彼此有些什么非说不可,这就促使了语言的产生。在语言与劳动的推动下,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有了初步的发展,产生了意识。这样,人与动物就产生了本质的区别。
(2)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
劳动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用工具、征服自然以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活动。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们在劳动过程结束以后,必然把劳动的结果与劳动开始时的观念加以比较,看看二者是否符合。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即劳动的结果与原来的预想不一致; 劳动的结果与原来预想的一致。
(3)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
审美的发生过程大约经历三个阶段:仅仅具有实用性而没有审美性——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仅仅具有审美性。
(4)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
生产劳动直接产生了建筑、造型艺术、装演、舞蹈、音乐等艺术。
12.比较艺术作品中“典型”与“意境”的异同。
【答案】“典型”和“意境”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形象,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
(1)“典型”与“意境”的相同点
二者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①二者同属于美学范畴。
②二者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
③在被欣赏接受时,典型与意境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
(2)“典型”与“意境”的区别
“典型”与“意境”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①二者含义不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