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8新闻与传播史论之《转型中的新闻学》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4

  摘要

一、概念题

1. 故事型导语

【答案】故事型导语,是指新闻导语写作中,运用小说家的叙事技巧,追求新闻事件的故事化、人情化和戏剧化过程,注重细节与现场描写,使新闻一开头就有声有色,能够把读者吸引住。尤其是在涉及野生动物保护、人物报道中,更应该以感人的小故事作为导语,来打动读者。

2. 现场直播

【答案】现场直播,是广播电视节目“直接播出”的简称,是指不经过预先录音或者录像将事件现场情况、演播室播讲或表演同步播出的广播电视传播形式。直播是在一个完整的时空里同步展现事件的发生过程,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直播有两个功能:展现和报道。直播节目不仅考验记者的表达能力,更考验记者的发现能力和感受能力。

3. 广播式教学模式

【答案】广播式课堂又称“讲稿式课堂”。教师坐在全班学生面前传授知识。学生们既不要亲身参与实践,也不要自己思考,被动地接受教授讲的理论。广播式课堂较少关注学生对效果的反馈、关注学生在学与思的过程中是否有能力提出自己的疑问,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 社会动员

【答案】社会动员,是指某个政府、政党发起的一场社会动员或政治动员,目的是在某个政治议程上获得社会其他成员的支持。动员的目的是制造舆论,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在各个层面上完成,如演讲、电话、宣传、谈判、抗议、示威等。动员的对象可能是本国公众、社会精英,也可能是外国公众和社会精英。最有效的动员是选择某个特定的新闻事件传递信息作政治和社会动员。

5. 新闻的接近性

【答案】新闻的接近性包含两方面内容:①地理上接近。读者首先要知道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因为本地发生的事情,与他们生活有更直接的关系。在报纸发行范围内发生的事情,要比外地发生的、性质相似的事情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②心理上接近。有些事情虽然发生在远方,但由于经济上、文化上、人事上有密切联系,远方发生的事情会引起公众感情上、心理上的共鸣,“天涯若比邻”、“千山万水不隔心”,就是这种心理上接近的反映。在报纸工作中要加强地方报纸的地方性,其实就是接近性的具体表现。

第 1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