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658综合考试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马克•吐温如何刺破了“美国梦”?
【答案】马克•吐温是19世纪末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家。他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揭露美国资本主义虚伪的民主和自由,揭发美国种族主义对黑人的迫害和美帝国主义对外的侵略和扩张。
(1)《竞选州长》为“美国的民主”描绘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
《竞选州长》是马克•吐温早期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作品主人公作为独立党的候选人参加了纽约州州长的竞选,自信“声望很好”。但是,参加竞选的共和党和民主党利用报纸以选民的名义接二连三地给他扣上“伪证犯”、“小偷”、“盗窃犯”、“舞弊分子”等等莫须有的罪名,并在公开场合对他进行了人身攻击,搞得他声名狼藉,迫使他不得不声明退出竞选。作者紧紧抓住资产阶级报纸专事造谣、诬陷这一特征,有力地揭露素称“最民主”的美国“民主”选举的虚伪,指出它不过是对人民的欺骗与愚弄。作品篇幅短小,但是写得泼辣有力,用夸张、讽刺的笔法烘托出喜剧的气氛,突出讽刺的主题,为“美国的民主”描绘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
(2)《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使人们认识到“民主美国”的真相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是马克•吐温的另一篇短篇佳作。作品通过华工艾颂喜踏上美国陆地后的遭遇,用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可怕做鲜明的对照,用喜剧的情节突出了他的苦难,增强了作品的批判意义。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为了开发本土,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从各方面招募工人。几万名华工也被招募到美国,从事开疆修路的繁重劳动。这篇作品是由一个天真老实的华工艾颂喜的几封信组成的。他听信了美国是“人间天堂”,“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谎言,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应募来到美国寻找幸福。他刚到美国的港口,就遭到了警察的棒打、脚踢,行李也被没收。踏上美国的陆地后,不但遭到狗咬,还被送进监狱。艾颂喜的种种不幸,使人们认识到“民主美国”的真相,艾颂喜的遭遇就是当时华工在美国的典型遭遇。
(3)《镀金时代》对美国政界腐败的揭露
《镀金时代》是他第一部长篇作品,也是一部思想性较强的现实主义小说。当时的美国,经济发展迅速,但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内里的污秽败坏。社会上主宰一切的是金钱,作品紧紧扣住这一时代特点,勾画了风行各地的投机活动,谋求横财暴利的社会风尚,以及政界、司法界、新闻界的贪污盗窃、贿赂诈骗等丑行。小说情节围
绕着兴建城市、铺设铁路、开辟航道等等投机发财的事件展开。塞拉斯上校的形象,是依靠投机取巧发财致富的暴发户典型。在他眼里,处处都是发财的机遇,事事都可以用来为他当上富
翁效劳。参议员狄尔沃绥是一个官僚的代表,他表面上假仁假义,骨子里钱迷心窍,贪污受贿、投机诈取无所不为。作家通过这一政客,揭露了美国政界的腐败。
马克吐温是通过他的小说讽刺了当时的美国社会风气,刺破了“美国梦”。
2.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悲剧艺术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案】描写丹麦王子替父报仇故事的悲剧《哈姆雷特》,代表着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对爱情、友谊和人生都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热情。然而这种理想主义不仅在残酷的现实中处处碰壁,而且几乎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莎士比亚的这部悲剧,从人性的深度上落笔,把人文主义理想的毁灭描写得极为生动。它写出了一个先进分子在面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由于时代尚不具备胜利的条件而抱恨死亡的悲剧。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剧本真正达到了恩格斯提出的悲剧境界,即写出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1)莎士比亚很注意情节的安排,他的戏剧常常包含几条平行的或者交错的情节
《哈姆雷特》中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而以哈姆雷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写了哈姆雷特和奥菲利规之间的不幸的爱情,写了哈姆雷特和霍拉旭之间的真诚的友谊以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雷特的友谊的背叛,还写了宫内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又都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哈姆雷特》情节的丰富性还表现在它描绘的生活面很广阔,从宫闱到家庭,从深闺到墓地,从军士守卫到民众造反等场面。莎士比亚还常常突破古典戏剧的清规戒律,把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结合在一起,如在奥菲利婭落水淹死的悲惨场面之后,紧接着的就是掘坟墓者插科打诨的场面。这种“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正是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之一。
(2)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来突出主人公的性格
悲剧中人物众多,但各具性格特点。在反面人物中,克劳狄斯这个“脸上堆着笑的万恶的奸贼”,阴险狠毒,笑里藏刀,表面上对人和气,善于笼络人心,实际无比凶狠。哈姆雷特同这样一个难于对付的笑面虎进行面对面的斗争,显示出他复仇任务的艰巨。于是不但装疯、“戏中戏”等安排有了情节上的必要,而且主人公的犹豫、拖延也才有了客观的根据。在正面人物中,奥菲利婭天真柔弱,既真心爱哈姆雷特,又甘心做波洛涅斯的工具,心爱的人装疯使她心碎,老父被爱人误杀致死又使她真疯以致落水致死,她是宫廷阴谋斗争中的不幸的牺牲者。霍拉旭理智冷静,同哈姆雷特一样,抱有人文主义的理想,同样富于正义感,但性格不同,又没有如哈姆雷特那样肩负起不共戴天的复仇任务,自然不会产生哈姆雷特那样激烈的内心斗争。在复仇问题上,哈姆雷特同雷欧提斯、小福丁布拉斯形成鲜明的对比。雷欧提斯为报私仇,利用民众对王室的不满,登高一呼,群众像怒潮一般涌向王宫,他只问目的,不择手段,也不顾后果,只有个人的恩怨,而缺乏扭转乾坤的大志,同哈姆雷特相比,就显得简单鲁莽。小福丁布拉斯,原定兴兵复仇,夺回老
王失去的国土,在个人私仇上似乎也加上了一点儿国家兴亡的色彩,但却禁不住叔王的一顿训斥,轻易就放弃了复仇的打算。相形之下,显然没有哈姆雷特性格的复杂和坚定。
(3)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充分利用“独白”这一传统手法,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使得他的性格更加深刻和丰富
剧中主人公的重要独白共有6次之多,有的戏剧性强,有的富于哲理,但都有助于揭示性格。比如,第三幕第三场临末了哈姆雷特有一段独白,既说明了哈姆雷特当时放弃这一行动的原因,又达到推动剧情进一步发展的目的,具有高度的戏剧性,使得观众的情绪随之起伏。又如第三幕第一场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不仅本身是一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也是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钥匙。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3. 如何理解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
【答案】古希腊悲剧常常以表现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因此又被称为命运悲剧。早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命运就是支配神和人的无上力量。按古希腊人的观念,命运是不可抗拒的,是不可知的,它既支配人,也支配神。这种命运观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古希腊人限于思想及科学水平,无法正确认识自然、认识世界以及认识自我。人与命运的冲突,实际反映了人与外界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命运悲剧是古希腊人反映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三大悲剧诗人的作品中,人的意志和命运的冲突是一个常见的主题。他们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反映了当时希腊人对命运的看法,以及这一观点的发展。
(1)埃斯库罗斯继承了荷马带有浓烈悲剧色彩的命运观,深化了古希腊文学一再强调的命运主题。他认为命运支配一切,人受到灭顶之灾是不可抗拒的,神要让一个人遭难,总会让他忘乎所以;但他也看到,谨慎行为或许可以使人消除灾难。例如,他笔下的波斯国王塞耳克塞斯骄横跋扈,最终兵败疆场;阿伽门农狂妄自大,却为妻子所杀。这些悲剧表现了人类期望美好生活而走向反面,想不做恶而又不得不作恶,极度惧怕死亡而不得不堕入死亡的深渊,带有一种宿命色彩。而且这种宿命常常跟血脉的延续联系在一起,从而加剧了命运对人的控制力量。
(2)索福克勒斯将命运描写成一种巨大的力量,总在主人翁行动之前设下陷阱,使其步入罪恶的深渊。虽然命运不可抗拒,神秘叵测,但是人可以在邪恶的命运面前抗争,而不是消极顺从。俄底浦斯王在和邪恶命运搏斗中遭遇到不可避免的毁灭,但他执著地抗拒命运、勇于承担责任的行为,更多地反映了人的主体性精神的高涨。
(3)欧里庇得斯受到怀疑哲学的影响,将人性的缺点或邪恶跟命运的转变联系在一起,使其笔下人物在命运面前呈现出对自我命运发展的主体力量,例如美狄亚命运的转变源自伊阿宋的背叛,而美狄亚的报复则主动干预了自己命运的进一步发展。总之,以上三位悲剧诗人的创作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命运的看法,而因为他们各自创作的时间大致互相承接,刚好贯穿了希腊民主制度由建立、繁荣到衰落的发展阶段,其各自对命运的看法与表现,客观上反映了剧作家民主思想不断增强、主体精神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