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十教授宣言
【答案】“十教授宣言”是指1935年1月10日由王新命、何炳松、武堉干、孙寒冰、黄文山、陶希圣、章益、陈高佣、萨孟武、樊仲云等十名教授,联名在《文化建设》月刊上所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宣言》强调要加强“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对西洋文化要“吸收其所当吸收,而不应以全承受的态度,连渣滓都吸收过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主张。“十教授宣言”在当时引发了关于中国文化的大讨论。
2. 《瑷珲条约》
【答案】《瑷珲条约》是1858年奕山与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瑷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①沙俄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②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③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瑷珲条约》得到清政府认可是在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时。
3. 赫德
【答案】赫德,英国人,清末海关第二任总税务司,前后执掌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达48年之久。1863年继李泰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制定并推行一套由外国人管理的半殖民地海关制度,控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及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干预中国的内政、外交事务。1876年订立《烟台条约》时,担任李鸿章的助理。中法战争期间,暗助法国,策动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特纳签订《中法新约》。1908年回国。
4. 《变法通议》
【答案】《变法通议》是戊戌变法运动期间梁启超发表的宣传变法维新的政论集。1896年,梁启超陆续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主要内容有: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变法通议》系统全面地宣扬了维新变法主张。
5. 中共三大
【答案】中共三大是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的中心
,任务是讨论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
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中共三大的不足在于,对民主革命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土地问题和建立革命军队问题都还缺乏明确的认识。
6. 《中英烟台条约》
【答案】《中英烟台条约》是1876年为妥善处理马嘉理案,清政府同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76年9月,中英代表李鸿章和威妥玛在烟台签订该条约。主要内容有:①中国向英国赔偿款银20万两;②允许英人开辟印藏交通,前往西藏、云南、青海、甘肃等省“游历”;③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④外贸免纳各项内地税、扩大领事裁判权等。此约扩大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特权,使英国得以侵入我国云南、西藏地区。
7. 魏源
【答案】魏源(1794~1857),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1844年中进士。1814年,到京师学习
,后与龚自珍齐名。曾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延聘,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又助两江《公羊春秋》
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筹议漕运、水利、盐政诸事。他讲求经世致用,批判了在当时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宋学和汉学。鸦片战争前,主张严禁鸦片输入,认为鸦片贸易是使中国民穷财尽的重要原因;鸦片战争时,参与浙东抗英斗争。《南京条约》订立后,他为了与当时军事上的颓势相
,历述清王朝过去武功上的胜利。他根据《四洲志》及其他中外文献资料,对照,撰写了《圣武记》
,对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进行了综述。编写成《海国图志》《海国图志》传人
日本后,对日本的学术和政治也产生过不小的影响。魏源主张变法革新,提出了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认为学习西方,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也应当着手建立近代工业,他还介绍和评说了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魏源的这种思想和主张是难能可贵的,对以后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8. 中央研究院
【答案】中央研究院是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1928年在南京成立,1949年搬迁台湾。它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院长先后由蔡元培、朱家骅等担任,下设数学、天文、物理、化学、地质、动物、植物、气象、历史语言、社会、医学、工学、心理学等13个研究所。
9. 李秀成自述
【答案】《李秀成自述》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所写的一篇自述,全文约五万余字,今仅存有33300多字,比真迹少10000余字。《自述》中叙述了太平天国起义始末,总结出“天朝十误”和“防鬼反为先”的经验教训。同时由于他对曾国藩抱有幻想,还提出所谓“招降十要”。曾国藩对《自述》有删改。原稿现存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10.讨粤匪檄
【答案】讨粤匪檄是指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太平军所发布的檄文。1854年2月,曾国藩率湘军从湖南衡阳出师镇压太平军,发布此檄文。主要内容是号召士大夫,为维护名教而战斗。檄文将清政府与太平天国的对抗,上升到文化对抗和维护儒教的层面,以动员知识分子镇压太平军。
11.《望厦条约》
,是1844年7月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项【答案】《望厦条约》原名《中美五口贸易章程》
不平等条约。地点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中美双方代表分别是两广总督耆英和公使顾盛。条约共三十四款,并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除割地、赔款外,美国拥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约中所取得的全部特权;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美国兵船可以自由行驶中国领海巡查贸易;美国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租地设立医院、教堂等。该条约成为后来中法《黄埔条约》及其他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12.百团大战
【答案】百团大战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对华北日军发动的一次反扫荡战役。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实施“囚笼政策”。尤其在横贯太行山、连接太原至石家庄的正太铁路线上,日军在沿线的大小城镇、车站、桥梁、隧道附近密布据点,阻断了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活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间的联系。1939年8月至次年1月,彭德怀率领八路军104个团在正太路打击日军,摧毁正太路等华北主要铁路、公路交通线,发动来源、灵丘战役,榆社、辽县战役,占领了榆社,反击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百团大战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的分割、封锁,对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振奋了全国的抗日士气。
二、论述题
13.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1)历史背景:
①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被击退,投降反共逆流仍然存在。
②中日矛盾依然是主要矛盾,英美等国与日本矛盾的无法协调,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发展等争取时局好转可能性的存在。
③共产党内滋生的“左倾”情绪开始成为党内的主要危险。他们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已经不适用,主张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无限制的斗争。
(2)为此,毛泽东于1940年3月和12月,分别写了《目前抗日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和《论政策》两个重要文件。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共顽固势力的总方针。主要内容是:
①发展进步势力,就是发展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就是放手壮大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创立抗日根据地,发展全国的民众运动,争取全国的知识分子,扩大民主宪政运动。这是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基点。
②争取中间势力,就是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中间派的态度容易动摇,但他们有很大力量,往往可以成为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因此,争取中间势力是统一战线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任务。争取中间势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即:要有充足的力量;尊重他们的利益;对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逐步取得胜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