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山大学S1805001现代汉语与中国文化之中国文化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三皇五帝”传达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
【答案】“三皇五帝”是传说中的始祖,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人物。其成因可能是某一社会阶段的概括和象征,也有可能是某些氏族部落的名称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名称。“三皇五帝”传达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1)中国原始先民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化过程:
(2)人类氏族社会由母系氏族转向父系氏族,由渔猎阶段进入农业阶段;
(3)原始时代人类的渔猎生活以及初步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情况。
总之,儒家以天、地、人为“三才”,故以三皇相配; 以金、木、水、火、土为“五行”,故以五帝相配。正是由于儒家的大力推崇,从秦汉时起,三皇五帝就被奉为神明,列入祀典,进行祭祀。
2. 北方四合院布局怎样体现儒家思想?
【答案】(1)北京四合院的建筑规格、布局方式,体现儒家以仁为美的伦理美学思想
四合院这种秩序井然的布局方式使房屋和庭院形成明确的主仆、正偏、内外的关系,同时,以空间的等级区分了人群的等级,以建筑的秩序来展示了伦理的秩序。整个四合院格局形成了尊卑有序、贵贱有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礼的物化形式。使建筑的伦理教化功能与当时的安居适用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美学思想体系。
(2)庭院作为建筑群落的一部分,传达出儒家的“礼乐之和”的美学思想
如果说传统居民建筑的群体组合形制格局,间接反映着儒家“礼”所要求的尊卑等级秩序,那么作为单体与群体纽带的庭院空间序列,则履行着“乐”的功能,体现儒家“和”的审美理想。
(3)北京四合院建筑温柔敦厚的审美风格体现了儒家崇尚中庸和谐的美学特征
北京四合院是一种对外封闭、对内以中轴线为对称中心且层层递进式的空间结构。是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庸平和之美的美学思想在建筑艺术方面的一种体现。无论是从建筑整体布局方式上,还是从建筑装饰艺术上都包含了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东西,并使两者达到以美的方式实现共存。是儒家“文质彬彬”中和之美的美学思想在建筑艺术方面的另一体现。
3. 长江与黄河在中国文化发生、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黄河与长江是中国两条最大的河流,它们从西向东,把中国的国土由南至比划分为三个自然带,构成了不同的气候和水土条件,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充足的乳汁。
(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哺育了中华民族,哺育了中华文明
①黄河流域是远古先民最早栖息繁衍的地带,也是华夏最早发祥的地带。黄河流域发现的古
人类新石器文化遗址数量最多,空间分布范围也比较集中。
②黄河及其众多的支流,为古代簇聚于此的先民提供了灌溉和航运之便:它们流经的地方,形成许多东西向或东北一西南向延伸的山谷和盆地,气候温和,出入便利,成为人们理想的簇聚区。在这些条件之下,黄河流域的文化最早发育成熟起来,因而成了中国文明的最早发祥地。
(2)长江是中华文明的第二个哺育区
①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仅次于黄河流域地区,而且主要集中在川滇地带、汉水中游和苏皖平原。长江下游以太湖平原为中心,长江中游则以江汉平原为中心。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稻作为代表的水田农业文化是在中国文化中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由于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运交通便利,又诱发了发达的商贸文化、丝织工艺文化、园艺文化和园林文化。
4. 三类史籍的主要区别及其代表作。
【答案】中国文化的一明显特点就是崇古重史。“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几乎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奉行的教条,因而历代修史非常重要。在修史过程中形成了按体裁分类的三类史籍,其区别和代表作主要有:
(1)编年体
以《春秋》(鲁国史)为起始,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是按历史编年分述历史事件,并杂以评论,借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春秋》一书开创了我国编年史的先例。
(2)纪传体
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类史书的开端,此后历代相沿,成为我国记载正史的主要体裁。纪传体以人为纲,穿插史实,并用专章记载典章制度。《史记》首创“本纪”(记述帝王事迹)、“年表”(按年月简列历史大事和人物)、“世家”(记述诸侯、圣哲名人事迹)、“书”(记述典章制度,《汉书》以后改称“志”)、“列传”(记述其他历史人物)。
(3)纪事本末体
它是以历史事件为纲,按类组织史料,每一类记述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可以单独成篇。这种写法,可以克服编年体“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和纪传体“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的缺点。它的创始者是南宋史学家袁枢,他把《资治通鉴》改编为239个专题的《通鉴纪事本末》。
一、简答题
1. 中国人的“名”与“字”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答案】古代的中国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由于故人注重礼仪,因此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或对他人尊称,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的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是“因名取字”,古人称为“名之与字,义相比附”,这“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则。
(1)中国人的“名”与“字”的区别
①名与字意义相反。如郑公孙黑字子皙,皙为肤色白,黑与白字义相反。
②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如楚公子壬夫,字子辛,壬为水,辛为金,名壬字辛,取水生于金之意。
(2)中国人的“名”与“字”的联系
①名与字意义相同。如楚国大诗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
②名与字的意义相关。如鲁国孔丘字仲尼,丘即山,孔子生于尼山,又属老二,故字仲尼。
2. 汉语中与“名”、“姓”有关的成语甚多,请任举二例,并简单分析一下古代的“姓”、“名”、“字”与今天我们常说的“名字”之间的关系。
【答案】(1)与“名”、“姓”相关的成语
二姓之好、改名易姓、显姓扬名。
(2)“姓”、“名”、“字”与“名字”之间的关系
①姓
a.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中国姓氏的产生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说文解字》中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
b. 而现在人们常说和常用的不再是母系氏族时期的从女的“姓”,而是父亲的姓氏。
②字
字是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字”的这一意义在现在已经不再使用,而“字”往往和“名”一起使用,表示“姓名”的意义。
③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