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社会认知和非社会认知在记忆上有什么差异?

【答案】Mitchell 等人(2004)关于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在记忆上差别的实验。

(1)实验材料

180个描述人格特质的句子,分别描述18种人格特质; 如,可爱有趣的(舞会上他第一个开

,不替别人着想的(他拒绝将他多余的毛毯借给别的野营队员)等。 始跳舞)

(2)实验过程

①学习阶段

a. 句子与18张面孔配对,每张面孔与10个句子配对,其中5个句子都属于一种人格特质(如,

,其余5个句子从描述其他人格特质的句子中随机挑选。 可爱有趣的)

b. 面孔一句子对呈现时要求被试“形成印象”,或要求被试“记住顺序”。因此,被试就有了社会认知的与非社会认知的两种任务。

c. 指示语告诉被试在“形成印象”时,要根据句子去推测某人的人格特质,以后要测验他们关于18个人(面孔)的推断。“记住顺序”的指示语告诉被试,要根据句子描述某人(面孔)经历过的活动并记住句子出现的顺序,以后要测验这种顺序。

d. 实验中并不进行关于18个人的推断的测验,也不进行句子顺序的测验。

②再认阶段

a.180个句子重新一一与面孔配对呈现。对应于大脑的扫描过程。

b. 再认测验分三组进行,每组的结构为::6张面孔,其中1张是正确的,其余5张是干扰项;

,每张面孔呈现10次,共使用60个句子,其中30个句子是““形成印象·的,另外30个句子是“记

住顺序”的。

c. 被试的任务是在每组的6张面孔中挑出一张,该面孔与呈现的句子配对过。

(3)实验结果

①行为结果

17名被试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被试正确将面孔与句子匹配的概率为58.8%,远高于随机的概率(1/6—16.7%)。更重要的是,社会认知,即“形成印象”条件下的击中率62.9%显著高于非社

,条件下的击中率为54.6%。 会认知,即“记住顺序”

②fMRI 的结果

fMRI 的结果表明,“形成印象”任务激活了背内侧前额叶,而非社会性的“记住顺序”任务则激活额上回与顶回、前中央回和尾状核。此外,在再认测验中,“形成印象”的社会认知的正确再认激活了背内侧前额叶,而“记住顺序”的非社会认知正确再认则激活了右侧海马。

2. 据下面击中和虚报的几对数据计算d' 值:(0.90,0.10),,,(0.90,0.25)(0.90,0.50)(0.90,0.90)

【答案】因为而根据Z 分布表查表可知,

3. 部分报告法比整体报告法有哪些优点?

【答案】部分报告法和整体报告法是研究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的两种研究方法。

(1)部分报告法和整体报告法的含义

,是要求被试在刺激呈现后把所看到的刺激全部报告出来,以此①全部报告法(整体报告法)

来研究被试的感觉记忆容量的一种实验方法。

②部分报告法,是要求被试在全部刺激呈现后,根据主试要求随机只报告所有刺激中的一部分,以此来研究被试的感觉记忆容量的一种实验方法。

(2)部分报告法与整体报告法相比,它的优点是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①感觉记忆的特点是保持时间非常短暂,小经注意的刺激立即遗忘。采用整体报告法时,由于要求被试报告呈现的所有刺激,因此,大部分信息在被试尚未来得及报告时就从感觉记忆中消退了。

②部分报告法中,被试根据主试要求随机只报告所有刺激中的一部分。既然是随机的,被试肯定是先记住全部刺激,然后只说其中一部分,从而节省了报告的时间,使被试的瞬间记忆呈现的更加准确。经过部分报告法的测定,人类的瞬时记忆容量其实是很大的,刺激呈现的一瞬间几乎所有刺激都进入了瞬时记忆。

4. 是否存在单个的特征觉察器皮层细胞?

【答案】不存在单个的特征觉察器皮层细胞。

单个的特征觉察器皮层细胞的假设是以皮层细胞孤立进行活动为前提的。对任何复杂的刺激物,大多数皮层细胞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反应。而且,即使皮层细胞数目巨大,但比起视觉环境中数不清的特征、细节和物体,要把一个皮层细胞分配给一个特征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某一特殊知觉是由一组相同的皮层细胞所支持,那么细胞的死亡(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就会造成某种特殊知觉的缺失,这样的推测明显与事实不符。因此,不存在单个的特征觉察器皮层细胞。 P=0.9,Z=1.28; P=0.1, Z=-1.28; P=0.25,Z=-0.67;P=0.50,Z=0。由此可得:

5. 1983年Jacoby 关于再认和知觉辨认的实验(见表)是怎样进行的? 怎样解释这个实验结果?

【答案】Jacoby (1983)的实验证明了外显的与内隐的记忆功能的分离。

(1)实验程序

①要求3组被试在3种条件下大声读出一系列视觉呈现的单词或心里想出来的单词。

,因此被试事先得小到关在“元上下关系”的条件下,呈现单词以前先呈现一排符号(xxxx )

于该单词的信息;

在“有上下关系”的条件下,呈现单词以前先呈现它的反义词,这样被试事先得到关于该单词的信息,从而可以预料它;

在“想出”的条件下反义词首先呈现,但紧跟着出现一排问号,被试的任务是想出该单词来,而主试小呈现该单词。

②通过这种程序,Jacoby 巧妙地改变了被试完成的对单词形状的感知觉加工和意义加工的数量。

,因为被试事先无法预料该单词,但同时也要第一种条件下要求看清字形(感知觉的加工多)

求很少一点意义加工;

第二种条件要求较少的感知觉加工,因为反义词首先呈现,这样被试事先就得到有关呈现的单词的信息,但相应地涉及较多的意义加工;

最后,“想出”条件基本上不涉及感知觉加工,因为要求被试想出来的单词小在视觉上呈现出来,但是要求最大数量的意义加工。

③实验第一部分结束后,被试或者进行再认测验,或者进行知觉辨认测验。

(2)实验结果

再认成绩随实验条件从“无上下关系”到“想出”一直上升,而知觉辨认却表现出明显相反的结果。

(3)对结果的解释

两种测验之间出现了分离现象,这就是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在功能上的分离。

6. 用实验说明意识和知觉的关系。

【答案】意识和知觉的关系可以用DB 病人的实验来说明。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DB 病人手术后左侧视野出现了盲视。由于右半球视觉皮层接受左视野的信息,左半球视觉皮层接受右视野的信息,DB 通过手术去除了右半球视觉皮层的大部分,所以他左视野和右视野在大脑的代表区就表现出不同。用动态视野检查法确定DB 的盲视区域。

(1)实验程序

在实验中要求DB 通过迫选的方法猜测左视野盲区中是否有一小块光斑,如果有,就指出光斑的位置。在另外的实验中,要求DB 猜测一条短线的方向。所有的测验都是在控制光照的条件下进行的,DB 的头和注视方向保持固定。刺激在盲区中呈现得非常快,所以DB 没有时间转动他的眼睛来注视没有受损的视野。线条和点状刺激大小相同,强度适中,但是它们的大小和强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