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13民俗学(含民间文学)之民俗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仪礼歌

【答案】仪礼歌是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攘灾、祭祖吊丧等仪式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的歌曲。大致有诀术歌、仪式歌、习俗歌三类。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与咒语。仪式歌,是与节令庆祝、其他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主要内容为祭神求福、祈保丰收等。习俗歌,用于婚娶、生子、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和迎宾待客的场合,如撒帐歌、哭嫁歌、盖房歌、敬酒歌等。这是仪礼歌中数量居多、迷信色彩较少、文学价值较高的部分。

2. 宗族

【答案】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宗族由家庭组成。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3. 《金枝》

【答案】《金枝》是弗雷泽创作的一部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人类学著作。弗雷泽在书中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涉及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如灵魂观念、自然崇拜、神的死而复生、巫术、禁忌等等)的丰富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提出交感巫术说和人类社会巫术——宗教——科学发展三阶段说。该书搜集了丰富的人类学资料,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

4. 《中华全国风俗志》

【答案】《中华全国风俗志》是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胡朴安在20世纪20年代初编成的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全书按照各省区的行政区划分编排体例,分设条目,对全国风俗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编辑。本书体现了胡朴安的编辑思想,同时标志着我国近代风俗志的编纂进入了新里程。《中华全国风俗志》至今为中外文化学术界,特别是民俗学研究者看重。

5. 历史地理学派

【答案】历史地理学派,又称“芬兰学派”,是20世纪初芬兰民间文艺学克伦父子创立的民间文艺学流派。该派继承了传播学派的理论,认为民间故事是不断传播扩散的,并且在传播中不断复杂化。因此,他们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

发源地。这一学派治学态度比较严谨,重视材料的搜集,以眼光开阔和论证翔实闻名。其不足之处是喜欢对民间文艺作品提炼出某种公式,考虑外部联系的作用较少。

6. 暗语

【答案】暗语是指某些社会群体、行业集团或秘密组织出于隐蔽行为的特需而约定的秘密交际语。它的使用者是违法犯罪团伙之外的各种群体。过去革命党常用暗语作为接头时辨认对方的手段。民间也有接头暗语,但较简单,通常为一两个词语或短句。在民间的社会生活中,暗语常被用作在某此场合有共同利益的双方悄悄交流信息的手段,如打牌时的对家、打麻将时的同伙,用暗语告知对方自己有什么牌,或需要什么牌。暗语在行业集团内部有较为广泛而显著的功用。同行人经常需要在外人面前隐秘地交流意见,以维护经济利益,于是就约定暗语。

7. 郭璞的民俗观

【答案】郭璞的民俗观是郭璞接受上古流传下来的怪异神话并吸收外来的佛教文化,按照民俗生活的原来样式对怪异神话进行解释的观点。他发现和收录了一些前人没有记载的神话传说类型。郭璞在《山海经》注中,谈到了炎黄帝族神系,群巫成集、木石崇拜、民间医疗、西王母不死药、仙山和神祭等中国的神话传说。郭璞在他的神话注疏中,展示了一个谷食丰硕、无有差别的理想境界,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的这种归纳,在从前的古籍中是很少见到的,而他受到当时佛教思想影响的痕迹也是明显的。特别是他借助了佛教的创教说模式,引入上古的怪诞神话,帮助人们能够见怪不怪地接受祖先创造的神话遗产,更是对保存中国古代神活的一个贡献。

8. 本草学

【答案】本草学是指中国古代的药物学。因古代药物学著作多称“本草”,故有此称。其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之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以及采取、保存、加工等各方面的知识。在后世的本草学著作中,除药物知识外,还附载许多配合应用的范例,称为“本草附方”。西汉末期,“本草”之词出现。从这时起,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药物学,具有自身独立的地位。东汉时期出现了现知的最早专著——《神农本草经》。此后,本草之学发展迅速,六朝时以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为划时代的代表作品; 唐代朝廷颁布《新修本草》,有“药典”之称; 宋代官方多次修订本草,其中以《证类本草》最为知名;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耗尽毕生精力,完成了《本草纲目》,被后人称之为药物学方面的百科全书。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出埃及记》的史诗风格。

【答案】纵观《出埃及记》全书,其内容异常丰富,包括史实、诗歌、法典、敬拜的礼节及神与人说话的实录等。它全面地展现了以色列民主信仰的纪录和民族的历史,是十分罕有的真实历史记载。《出埃及记》是一部受压抑的民族奔向自山的史诗,其宏大的规模、崇高的格调、重大的题材以及娴熟的叙事技巧使它成为最伟大的史诗之

(1)气势恢宏的游历主题

史诗《出埃及记》则叙述了以色列人摆脱埃及人奴役,从世代居住的富饶地区歌珊前往应许之地,在荒野上游历的历史。以色列人的精神在艰苦环境下一次次受到考验,接受了神抵的法规。在摩西带领下游历是以色列人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观念,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和直线性。

(2)震撼人心的典型场景的叙述模式

典型场景是在描述事件时,用一种反复出现的套用成规的陈述方式来描述事件。典型场景包括一些固定的叙述单元,史诗作者凭靠它构造成规模的叙述,与听众交流。史诗《出埃及记》的典型场景是:以色列人背逆神抵——受到惩罚——得到神抵的救赎——以色列人用节日和地名来纪念神抵。这种救赎的叙述模式贯穿始末。在摩西和亚伦向法老提出朝圣要求后,以色列人受到法老迫害并抱怨摩西,耶和华惩罚埃及人,显示大能,并彻底战胜了法老。以色列人得到法老脱离埃及的最终许可,离开居住了430年的歌珊地区向疏割进发,开始脱离埃及的伟大征程。从埃及到约旦,以色列人整整游历了40多年,其中50个扎营地点在圣经中明确记载。西奈山之约的核心就是服侍神抵、遵守神抵的律法,突显神抵的救赎,从而获得自由和民族解放。

(3)可与神媲美的英雄人物

史诗《出埃及记》的中心人物摩西有着许多史诗民族英雄相似的经历,是他引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回归应许土地迎南,是他对神抵的忠诚信仰凝聚了人心,确立了以色列民族。摩西虽然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在埃及做奴隶的以色列家庭,但是他有着高贵的经历。摩西出生时,法老大肆迫害以色列婴儿,母亲用蒲草箱子盛着他放到河边的芦荻里,后来被法老的姐姐收留,取名“摩西”。摩西在王宫接受了全套的贵族教育。在流亡米甸时,摩西娶了米甸祭祀叶式罗的女儿,熟知了何烈山地区的宗教信仰。摩西作为神抵的使者、神抵的义工和以色列人的首领展示了卓越的才能。摩西是一位伟大的律法传播者。摩西在西奈山上接受了律法,并在摩押平原上为以色列人详细解释了律法的内容。摩西律法详细规定了神抵与人、人与人的关系,成为以色列的宗教社会制度的基石。这部律法继承和发展了神抵与以色列先祖的立约关系,并将其书写成一部书,成为一部与《汉漠拉比法典》相媲美的成文法典,以色列人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律法的子民。作为一名得到启示的先知,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脱离了困难,构筑了以色列的社会体系和文化基础。后世的历史讲述、宗教改革和新约的产生都是摩西事业的继续。

(4)超自然力量的崇高格调

史诗是神话时代向英雄时代过渡时期的文学表现形式,超自然的神是故事的核心,其中的人物命运都是神的安排。史诗《出埃及记》的作者摩西也是受到神抵的激发写下的史书。摩西遵照耶和华的吩咐记载他们所行的路程,摩西将这律法德化写在书上在史诗《出埃及记》中,以色列人的拯救过程都是神抵的精心安排。以色列人的神抵直接推动和参与到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伟大征程之中。在《出埃及记》开始时,人日众多的以色列人遭到埃及人的迫害,以色列的神抵再次现身,派遣使者摩西解放以色列人。在整个过程中,以色列人的神抵主要以两种形象出现在史诗当中。一种是战士。摩西五经中最为古老的《海之歌》颂扬神抵为战士。“耶和华是战士; 他的名是耶和华……你凭慈爱领了你所赎的百姓; 你凭能力引他们到了你的圣所。外邦人听见就发颤; 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