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之民俗学概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接触律与模仿律
【答案】接触律与模仿律是在人类巫术得以建立的两种思想原则,得名于弗雷泽的《金枝》。费雷泽将二者统称为交感律。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是模仿律; 物体一经相互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是接触律。按照这两种规律可以引申出巫术施行的方法,即模仿或相似巫术和接触或感染巫术。“模仿律”和“接触律”
(类比与联想的应用)这两条最基本的巫术原理,不仅是各种法术构思的基础,而且也在医学技艺中得到广泛应用。模仿律在咒禁疗法中的应用,如通过破坏敌人的偶像,或针刺写有某人姓名、生辰的纸人,以期得到令对方遭厄运的愿望。接触律在咒禁疗法中的应用,如人痘接种的发明和对胞衣的处理。
2. 民俗工具论
【答案】民俗工具论是晚清改良派知识分子的启蒙民俗思想。他们把民俗作工具,去反思政体,开化民智和从事补救社会弊病的工作。他们认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民俗都是通过神话传说来叙述的; 在中国,民俗中包含着产生本国的人种、群体、家族、道德、政治、宗教和国体的诸种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精神因素和情感因素等,要了解这些因素的由来,就必须认识本国的民俗。到了近代,中华民族的成员还依赖于民俗,“自别其众于余众”,井且是中国自强图新的一种基础。但中国晚清社会的积贫积弱,也要从国民的陋俗上挖根源。改良派不主张推翻专制统治,他们对待民俗的态度,也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这种思想给他们的民俗工具论带来了局限。但由于他们的米苏理论评价和相关活动,跟他们对国事的忧愤和对变法的热心宣传结合在一起,因此也在当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3. 六礼
【答案】“六礼”是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这期间需进行的六个程序。“六礼”即: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其中的“冠”,为“成年礼”; 没到成年,没举行过“成年礼”,就结婚,那就是“非礼”。《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4. 一国民俗学
【答案】一国民俗学是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提出的民俗学理论观点,出自其著述的《民间传承论》。柳田国男主张,民俗学应首先是研究本民族和本国的学问,是“自我认识”的学问。当务之
急是对本国民俗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至于国际的比较则有待于将来。一国民俗学与方言周圈论、重出立证法一起成为日本民俗学的主要理论支柱,长期指引日本民俗学的进程。
5. 坐商
【答案】坐商是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的商业行为。以大城镇的商业街最为集中。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在幌子、字号牌匾、店堂标牌、商标、广告以及商品的包装形式诸方面。无论是市声、敲击物,还是幌子、匾牌、商标、广告,就其本质而言,都是采用各种方式给消费者传递商品信息,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在这方面,我国商业民俗活动中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和总结的经验。
6. 二次葬
【答案】“二次葬”是指待尸体腐烂后,拾骨装入瓦瓮再行埋葬,又称瓮葬、拾骨葬,。此类认为肉体与灵魂可分,人死之后,须等其腐烂,灵魂才能脱离其原先的附着物,获得再生的机会。死者过世后,其家人会先将尸体草草掩理,待一段时间后(两年到十年不等),尸体腐烂殆尽,拣拾遗骸残骨,用茶油或白酒洗净后按人体结构屈体放入陶瓮,另外找片风水宝地建坟墓埋葬。二次葬的历史由来己久,这种习俗在一些少数民族流传至今,如东北的鄂温克、赫哲族等,南方的瑶族、壮族等。二次葬盛行是生者对死者的真诚怀念和对最先的崇拜所致。
7. 暗语
【答案】暗语是指某些社会群体、行业集团或秘密组织出于隐蔽行为的特需而约定的秘密交际语。它的使用者是违法犯罪团伙之外的各种群体。过去革命党常用暗语作为接头时辨认对方的手段。民间也有接头暗语,但较简单,通常为一两个词语或短句。在民间的社会生活中,暗语常被用作在某此场合有共同利益的双方悄悄交流信息的手段,如打牌时的对家、打麻将时的同伙,用暗语告知对方自己有什么牌,或需要什么牌。暗语在行业集团内部有较为广泛而显著的功用。同行人经常需要在外人面前隐秘地交流意见,以维护经济利益,于是就约定暗语。
8. 民俗周刊
【答案】《民俗周刊》是民俗学、民间文学刊物。1928年3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期暂时停刊。它由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编印。其前身是《民间文艺》周刊。《民俗周刊》刊载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信仰资料以及研究、评论、通讯、消息等。共发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100多篇,传说故事300多个,歌谣、谚语、谜语200余组,来自20余省。不少歌谣附有注释或说明。
二、简答题
9. 民间故事在内容上有哪些特征?
【答案】民间故事在内容上的特征主要有:
(1)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早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故事,内容多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类故事主要借助一些古老的、初级形态的幻想,突出“人为万物之灵”,在自然界压力面前的克敌制胜、无坚不摧的豪迈气概; 同时,也表现人类对大自然所持有的神秘、崇拜等复杂情感以及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亲和关系。
(2)表现阶级社会矛盾冲突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产生了大量的表现阶级社会矛盾冲突的故事。
①在许多故事中,人们仍然以“超现实”或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然而却是超阶段的幻想,来表现他们对封建统治者和压迫剥削者的反抗与斗争,抒发他们不满现状、渴望变革的愿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②以动物或其他自然物来隐喻人类社会的阶级关系,表现阶级社会的矛盾冲突与斗争,或者借自然界中的动物争斗、弱肉强食来影射人类社会生活的故事有多种类型。
③在漫长的阶级社会这一历史时段中,民间还有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是表现普通民众的生活追求及精神意愿的。这部分故事仍然带有超自然的性质,往往通过神奇的幻想情节,来表现贫困善良的人们终能获得幸福,恶人和贪心人终会受到惩罚。
(3)立足现实,表现世间百态
民间故事中有大量故事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一种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幻想和虚构,对纷纭繁复的世间生活、人生百态,进行了全景式勾描。在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故事中,有相当数量的内容是表现人性的善恶及社会道德伦理的。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阶级社会关系的故事中,也寓含有一定的道德伦理主题。
10.民间谚语有哪些特色?
【答案】民间谚语的艺术特色表现为:
(1)语言形式的简洁性、口语性和定型化
从语言形式上看,民间谚语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简洁性; 二是口语性; 三是定型化。作为智慧的结晶,谚语总是一语破的,简洁凝练,浅显明白中又蕴涵令人回味深长的哲理。作为老百姓惯常使用的现成话,谚语又具有生动活泼、亲切自然的口语色彩,特别是方言土语的表现,更多一层生活情趣。谚语由于在使用中多作为完整的判断句使用,因此词汇较为固定,语言也就被定型化,例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不能随意换成“三个穷木匠,顶个诸葛亮”。否则不会被承认,因为未约定俗成,也影响语义的表达。谚语的句型和词汇都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定型化了的,不能随便更改。
(2)思想内容的经验性和哲理性
从思想内容上看,谚语还具有经验性和哲理性。经验性是指对各种知识和社会生活的总结与概括,它或源于直接感知,或兼含间接推理,或反映成功,或总结失败,无不是体验或观念的经验性结晶。哲理性是谚语所蕴涵的教训意义和启迪意识。它总是升华带规律性的经验,洞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能够十分准确地表达出某种深邃而又闪光的见解,具有令人折服的说理色彩和训诫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