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西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之民俗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分家
【答案】分家是一种宗族组织结构的民俗。在中国家庭中,分家包括分灶、分居、析产、划分养老送终的义务、设立单独的祭祀。兄弟分家,通常要邀请没有利害关系的族长及舅爷、姑爷来主持,有的还立下书面契约。分家时,有些东西是不能分割的,如祖墓、坟山等实物,地望、姓氏等名义; 有些东西是不允许分割的,如养膳田、祭田。分家,一方面是不断地瓜分共同的东西,另一方面也逐渐积聚起一些共同的东西,成为血脉相连的凭证。家庭分立的另一方面就是宗族的合组。
2. 民间日头文学
【答案】民间口头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形态。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二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 韵文的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3. 舞论
【答案】《舞论》是印度古代戏剧理论著作。作者传为婆罗多牟尼,即婆罗多仙人。这是一部诗体著作,采用史诗的格律,有几处用散文解说。用梵文写成,共分37章。书中主要论述戏剧的理论和实践,但兼及舞蹈、音乐,甚至语法、修辞。《舞论》的“舞”实指戏剧,其中包括音乐和舞蹈动作,应是戏曲一类。书中接触到的文艺理论问题,成了后来各派理论的依据。
4. 洗三
【答案】“洗三”,又称“三朝”,是中国汉族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庆贺仪式。在这之前之后,小孩的父亲要向岳父家报喜,所携带的礼物常暗示婴儿性别,如连云港一带以“喜蛋”数目为标志,若生男用单数如89, 99等,若生女用双数如56, 66等。产房或临街门口挂红布、桃枝等物,表示婴儿降生,向乡邻报喜。这一习俗产生很早,《札记》就有生男“设弧于门左”,生女“设悦于门右”的记载。“洗二”是家庭庆贺添人进口的仪式,也是标志新生儿脱离母体降生人世的象征性仪式。北方多用热水浸泡艾叶、花椒等,由老年妇女为婴儿擦身,认为这样做可以去掉胎气。有的地方在给婴儿洗澡时还要唱喜歌,预祝他长大成人之后能够读书做官,出人头地。
5. 艺诀
【答案】艺诀是艺人们根据自身修养、演出实践、艺术规律认识等方面内容,编成的顺口而又便
于记忆的艺谚短句,又称艺谚或口廖。其特点是: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语句工整,有韵有节,易于记忆传诵。不少古代戏曲论著都辑录有广为流传的谚诀,如《曲律》中的“三绝”、“五不可”、“两不辨”; 《度曲须知》中的“出字总诀”、“收音总诀”; 《梨园原》中的“曲白六要”、“身段八要”等; 但更多的是在戏曲艺人中口头流传。
6. 神话学派
【答案】神话学派是欧洲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第一个流派。由格林兄弟创立,兴起于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以谢林的浪漫主义美学为理论基础,认为民间文学是各个民族的集体的和无意识的创作,其源头则是神话。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可以在各种民间文学作品中发现某些共同的重要形象和情节,进而可以复原印欧语系各民族的原始共同神话。语言是神话学派研究民俗文化的切入点,然而这一学派的缺陷也正是其过于重视语言而忽略了神话的其他因素。
7. 宗族
【答案】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宗族由家庭组成。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8. 人文神话
【答案】人文神话是按照其表现内容来划分的一种神话形态。中国的人文神话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以感生情节为核心的始祖神话; 第二类就是仙道神话。中国的始祖神话异常丰富,以姓族为单位,华夏集团大部分著名的姓族如夏、商、周、秦、楚都有自己的始祖神话,而东夷、苗蛮、戎狄等尚未融入华夏集团的部落也有自己的始祖神话。这些始祖神话(尤其以华夏集团的始祖神话为代表)往往有一个核心情节,那就是感生。仙道神话的主要内容是对于彼岸乐土的想象、关于神仙的事迹和对于长生的追求等。
二、简答题
9.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关系。
【答案】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稳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民俗的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民俗传承和变异构成了民俗传播的主要脉络,传承和变异同时进行,在变异中传承,在传承中变异。因而,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
(1)民俗在变异中传承
民俗文化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只要经济基础不变,即便是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民俗文化仍然具有稳定性。此外,民俗文化的传承,常常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社会变革如果不和观念的变革结合起来,民俗文化也不会失去传承的思想基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过无数次的改朝换代和社会变革,其中有些民俗随着历史的发展、社
会和生产方式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自然消亡; 有些民俗则经过某些补充和完善,一直传承至今。例如,农历五月初五我国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流传至今的最主要的节俗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这两项习俗最初亦属驱疫逐魅的活动之二。自与纪念屈原的故事结合后,传统节俗获得了新的历史性含义,一直沿袭千年,久盛不衰。如今,粽子依然是端午节人人要吃的节令食品; 龙舟竟渡成了海内外华人非常喜爱的民间竞技、娱乐活动; 而纪念屈原,则成了端午节一切活动的恒定主题。
(2)民俗在传承中变异
变异实际上是民族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没有变异性的民俗文化是不存在的。存在于现代社会的种种民俗事象,大多是古代民俗变异流传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变异是民俗文化保存和发展的内驱力。
例如,中国的榷俗,原是一种古老的巫术行为,承担着驱鬼逐疫的任务。文献记载,早在殷商时期,民间滩俗就已经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上升为宫廷的滩祭和摊仪。从汉代至唐宋,摊祭仪礼不断变异、扩充和完善,规模越来越大。唐代以后,随着民间艺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宫廷摊仪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神秘气氛逐渐减弱,娱乐成分不断增加,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终于演变成摊戏。但在中国南方的某些边远地区,这种古老的摊仪抑或滩戏仍在流传,所不同的是今天的滩仪非古滩原貌,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释、道的理论和神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庞大的摊文化体系。古摊变为今摊,历经千年变异,其他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事象的变异也莫不如此。
10.祠堂习俗惯制的历史演变及其社会功能。
【答案】(1)祠堂习惯制度的历史演变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习惯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如下:
①先秦时期
天子以降,各有不同的“庙制”。大致说来,历代宗桃由嫡长子(宗子)单独承继,维持“百世不迁”的大宗之祭,而其余诸子只能另立“五世则迁”的小宗,并接受大宗宗子的统辖; 庶人不能立庙祭祖,“祭于寝”。
②汉朝时期“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称作“墓祠”。
③宋朝时期
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制度,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限制,民间小得立祠。宋代的平民百姓逐渐开始在居室之外,择风水宝地修专祠,祭祀列祖列宗。祖制和风俗是矛盾的。
④明朝时期
中国允许民间建立宗祠始于1536年,明代嘉靖皇帝允许民间“联宗立庙”诏令的颁布,民间建立宗祠终于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从此,宗祠与家谱一起成为家族最重要的象征。但明万历时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