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概论(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道情
【答案】道情戏是中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至迟在南宋时,道士在民间布道时就有以渔鼓、简板为伴奏的说唱,称作“道情”。清代晚期,流行于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山东等地的道情,以“耍孩儿”、“清江引”等曲调为唱腔,吸收了梆子戏的一些乐器、唱腔和表演技巧等,逐步形成表演故事的道情戏。其内容多取材于道教故事,以劝善布道为目的,也演一些民间生活小戏和历史公案戏。按其流布地区,山西有晋北道情、临县道情、洪洞道情、永济道情等,陕西有陕南道情、关中道情、陕北道情等,甘肃有陇东道情,山东有渔鼓戏、八仙戏等。道情戏早期多以皮影表演或坐班清唱,20世纪50年代起陆续搬上舞台,如陇东道情由皮影而发展为陇剧。
2. 一国民俗学
【答案】一国民俗学是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提出的民俗学理论观点,出自其著述的《民间传承论》。柳田国男主张,民俗学应首先是研究本民族和本国的学问,是“自我认识”的学问。当务之急是对本国民俗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至于国际的比较则有待于将来。一国民俗学与方言周圈论、重出立证法一起成为日本民俗学的主要理论支柱,长期指引日本民俗学的进程。
3. 《金枝》
【答案】《金枝》是弗雷泽创作的一部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人类学著作。弗雷泽在书中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涉及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如灵魂观念、自然崇拜、神的死而复生、巫术、禁忌等等)的丰富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提出交感巫术说和人类社会巫术——宗教——科学发展三阶段说。该书搜集了丰富的人类学资料,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
4. 母题
【答案】母题是英文Motif 的音译,意为情节的最小单位,又称“情节单元”、“小情节”等。它主要源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从国外引进。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 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
5. 师承制度
【答案】师承制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模式。师承制度包括家传、拜师两种基本形式,表现在传统的工匠行业,师傅对徒弟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即刚进师门的小徒弟,先要为师傅家里干杂活,经过一两年的家务活训练,师傅才开始传艺。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徒弟直到能独当一面,
才能出师。出师时,徒弟要给师傅送大礼,叩头谢师,而师傅则以数件劳动工具相赠。
6. 花儿
【答案】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区的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花儿起源于古称河州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居住在这里的汉、回、藏、东乡、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每年春季,甘肃、青海等地都会举办大型的花儿会,农牧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浪山赶会,蔚然成风。
7. 顾颉刚
【答案】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8. 过渡礼仪
【答案】过渡礼仪是一种表示社会地位发生变化的礼节性活动。一般用来表示某一个体已经脱离某一社会地位,但仍未获得许可进入下一地位的过程。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学方一面的意义。过渡礼仪山法国人类学家、民俗学家范·热纳首次提出。很多过渡礼仪是生命的生物学转折点,如出生、成年、怀孕、死亡、季节转换等地位变化的事件; 另外一些庆祝活动则是文化性地位变化的过渡礼仪,如某人加入某一团体。范·热纳的理论提供了过渡礼仪在形式上的统一性,并且注重社会分类和社会地位转变的研究。范·热纳在《过渡礼仪》中所提出的过渡礼仪之分隔—边缘—聚合三阶段模式,及其对各阶段象征意义的分析,使此模式已成为民俗学的一个根本理论,也成为人类学和其他学科研究仪式行为的一个经典概念。这部著作,对仪式机制和人类行为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和意义深远的。
二、简答题
9. 以节日时的祖先祭祀为例,分析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
【答案】以节日时的祖先祭祀为例,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清明节属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按夏历算,则在二月上半月内。这个节日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作为农事节气的清明,它标志着春耕时节的到来。俗谚百:“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而作为岁时节日的清明节,在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有关风俗后,便有了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打与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我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年节、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重九、冬月初一、冬至等节。或庙祭、或墓祭、或洒扫焚香、或望空察祝。第一刀新穗、第一盘鲜果、第一把新韭、第一杯佳酿,都用来祭奠先祖。人们通过各种节日祝祭活动,表达后辈的孝思与追念; 反过来,这种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岁节礼俗,又不断地强化和巩固着人们的家族意识、血缘亲情。
(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汉末,蔡邕的《琴操》将禁火之俗与传说中介子推被焚事联系在一起,但禁火日期只说是在五月五日。魏晋之时,始将寒食节定在清明前一两日。东晋陆翔的《邺中记》百:“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今粮是也。”到唐代,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正式下诏将寒食扫墓列入五礼之中。此后,寒食、清明祭扫坟墓的习俗就合二而一了。中华民族尊亲敬祖、隆宗重嗣的传统习俗,在清明节表现得分外集中而动人。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只不过,除祭扫父母坟墓外,人们还到烈士陵园扫墓,怀念先烈业绩,以示悼念。除扫墓之外,清明节民间还有戴柳、踏青、游春等习俗。古代,山于寒食禁火,火种熄灭,于是引出了清明节钻榆柳取“新火”、传“新火”以及沿门插柳、戴柳的习俗,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
此外,古来还有二月上巳日踏青、拔楔习俗。是日临水洗濯拔除,踏青游春,文人雅士有“曲水流筋”之戏,青年男女则野外郊游:狂欢不禁。因上巳日与清明日很近,诸多游乐活动贯串其间。演成清明前后的春游热潮。清明日,人们扫墓之余,亦在郊外聚会冷餐,尽兴游乐:荡秋千、蹴鞠、拔河、放风筝、斗鸡,有些地区还伴有大型庙会、娱乐表演活动……热烈奔放的游乐气氛,与大自然的无限生机相融互感,作为一种深层的生命意识,积淀在清明节的风俗之中,代代流传。直到今天,清明节依然是我国民间十分重视的节日。
10.汉族舞蹈中,为什么会有“扭”这一动律?
【答案】舞蹈艺术是随同人类社会生活和出产劳动同步发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构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幻想的基本上,伴跟着民族的造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乏的审美内容。在中国各民族中,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是秧歌。
汉族舞蹈中之所以会有“扭”这一动律,主要是因为:
(1)稻田中的“十字步”
人们在行距齐整的稻田中劳作,绕着秧苗右上左下地呈规律性地走“十字步”,在蹬水时,因避免踩伤秧苗及防止泥水溅身而必须贴着地面走。民间舞蹈模拟这一动态,脚踏右上左下的十字步时,腰与胯很自然地出现“扭”的动律。
(2)踩高跷时的平衡舞姿
“扭”是因为人踩着高跷容易跌倒,踩跷的脚必须前后左右来回挪动,再配合胳膊的前后甩摆才可稳住身体的重心、保持平衡。一旦去掉木跷,脚踏在地面重复此动作时,就是地道的秧歌中的“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