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952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应用之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视听率
【答案】视听率(Rating ),指某一时段内收看(收听)某一节目的人数占电视观众(广播听众)总人数的百分比。这是一项用来统计广播电视节日拥有观众、听众人数多少的指标。与视听率相关的测量指标还包括到达率、收视人口、占有率、毛评点、忠实度、受众构成、千人成本、毛评点成本等。
2. 《一口菜饼子》
【答案】《一口菜饼子》是中国的第一部电视剧。北京电视台1958年6月15日以黑白电视在演播室以直播方式播出。由陈赓根据许可同名短篇小说改编,导演是胡旭、梅村,由中央广播实验剧团表演。全剧采取第一人称串讲了妹妹以一块枣丝糕逗狗,姐姐回忆起解放前一家逃荒之时姐妹因一块菜饼子退让,母亲却因为饥饿气绝而亡,妹妹痛悔不该忘去过去苦难的故事。
3. 新媒体
【答案】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其特点主要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性,个性化与社群化。
4. 系统性回忆
【答案】系统性回忆又称“第二天回忆”(Day-afterrecall , DAR )。主要用于广播收听率的测量。通常与电话调查相结合,始于1930年代。这种方法通常选定某一天作为听众测量的样本日期,在第二天要求随机抽取的听众回忆头一天他们所听的广播节目内容和他们听广播的情景。
二、简答题
5. 从有人类历史以来,人类的传播手段在本质上发生了哪些阶段性的变化?
【答案】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类的传播手段在本质上发生了如下阶段的变化:
(1)符号化的信息形态
符号化的信息形态主要指文字。在广播电视技术出现之前,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人类若想将信息加以远播或广播,只能将原始信息物化为符号,这就是文字发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①符号信息形态的特点
文字是将信息符号化的形态,它的产生是人类试图超越口头传播的需要。文字产生后,传播突破了人类自身能力的局限; 以文字形态进行记录和传播的信息,由于需要将现场的人本化信息(形象、声音、行为、动作等)进行符号的转化,其信息的损耗很大; 文字传播利用的以符弓代替人际的传播模式,在传播中经过了多次转化,读者所接收的信息与记者采访时所面对的生活真实有很大不同。
②符号信息形态的优势
作为信息传播形态,文字的历史最久远,这带来了两点优势:长期的文字使用训练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一一文字以及文字逻辑构造着人类思维和传播的基础; 文字具有稳定的内核,它在印刷媒介中得到最广泛的运用,文字的理性和严谨性使它直今保持着应有的地位。
③符号信息形态的局限
文字缺乏直观形象性,不能实现人际交流的人本体验和感知的效果; 不同国家的文字有着各不相同的符号形态,造成传播障碍; 文字需要人们耗费很长的时间去学习和辨认。
(2)声音
广播以声音为媒介。声音形态的信息载体广泛运用于电子新闻媒介中,声音的广播需要经过录制和复原,这一特殊的技术基础正是广播电视媒介传播特性的构成要素。声音作为信息传播的形态,其快捷、及时、简便的综合优势到目前为止还是无与伦比的。
(3)画面
视觉感官一直是人类最渴望享有的获得信息的渠道。摄影技术诞生后,人类在信息采集中开始利用自己的视觉感官。
①静态画面。以一定的技术手段记录保存的现实生活某一瞬间时空的凝固状态。新闻照片作为静态画面为人类感官在大众传播中的利用带来了一定的突破一一人眼终于可以看到跨越时空的生活形象。静态画面依附于印刷媒介,在传播中利用的是平面的、单一的视觉形象,传播时需要有文字的说明。
②声画分离的动态画面(电影画面)。电影画面是动态画面,它首先实现了画面由静止向运动的突破,能记录人的运动状态。但由于电影是机械时代的产物,受技术基础的限制,电影画面与其同期声在采集的过程中是分离的,所以,电影画面作为人类信息传播的载体,是声画合一的动态画面产生的初级阶段,具有过渡性质。电视出现以后,电视技术才真正实现了声画的同步。
③声画一体的动态画面。电视画面是以电子、数字等技术手段记录的与真实时空同步的生活原始形态的形象。电视画面以延续时空的画面形态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它包括生活中真实的时空、声音、形象、运动和过程等等原始素材,具有人本化的感知特征:电视画面声画一体,即现场的同期声是其声源画面的一部分; 电视画面可以单独存在并实现有效传播,也可以充分融合文字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形态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
6. 从同期声角度来看,现场人物的语言分哪些种类,它们分别具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力?
【答案】从同期声角度来看,现场人物的语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现场人物的回答
通常来说,有出镜记者的电视采访,采访对象都是因为记者的提问或要求才会开口说话。这种对记者的现场提问作出回答的人物语言是最重要的现场人物语言。现场人物的回答是与记者的提问相辅相成的,一般来说,现场人物的回答会由于记者的提问精彩而有所增色,反之则会减色。
(2)现场人物之间的对话
采访中,有一部分现场人物的语言不是由记者提问引发的一一这就是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在镜头前,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有很强的信息负载力,是采访记录的重点; 由于人物之间的对话通常是偶发性的,需要记者随时判断、随时抓拍,因此又是电视采访中的难点。
(3)现场人物的述说
人物述说是指现场人物直接对着镜头说话,与观众直接交流,人物的语言、神态、眼神、表情等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人物述说有两个功能:
①能更清晰自然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反映真实的内心情感。
②可以部分弥补电视难以表现过去的事及封闭的内心活动的弱点。
人物的诉说不受记者打断,现场人物的自我情感会从中自然浮现,这种人物自己的语言和投入真情实感的述说,其效果是不能被其他方式替代的。
7. 主持人的角色特征有哪些?
【答案】主持人的角色特征有:
(1)“最后一棒”
主持人工作是对前期包括策划、组织、采访、写作、编辑、编排等大量工作完成后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节目的最终呈现者,所以被称为“最后一棒”。“最后一棒”在广播电视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主持人的人格化传播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当主持人以“我”的身份面对受众时,幕后那一个看不见的机构己被具象化为台前这一个活生生的人;
②主持人对各部分内容的串联增强了节目的整体感与灵活性。在新闻类节目中,主持人的串联语让受众从看似毫无关联的一个个消息中找到了某种内在联系。
总之,主持人的串联把分散的节目片段纳入一个精心策划的结构系统,使节目形散而神不散,统领在一条主线下。这就是主持人在节目中的整合作用、灵魂作用。
(2)机构的“代言人”
在广播电视机构所制作的节日中,节目的主持人最有资格做节目的“代言人”,主持人的“代言”作用可以体现在三个不同的层次。
①广播电视台的代言人
受众与机构的联系转化为与主持人的联系,主持人代表其主持的节目这自小待言,且在某种程度上还代表了他所在的广播台或者电视台。
②栏目的代言人
听众观众对一个栏目的喜爱程度往往与该栏目的主持人密切相关。由于受众态度的形成需要一个非强制性、潜移默化的过程,主持人必须相对固定才能培养起具有较高忠诚度的受众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