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宁波大学海洋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学位]之农村社会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实现“抽象工人”研究到“具体工人”研究的范式转换,对于重新理解“农民工”问题有什么启发?
【答案】对于研究范式从“抽象工人”到“具体工人”研究的范式转换说明对农民工的研究由一个抽象而庞大的社会范畴转变为具体情境之下的实践逻辑。具体分析如下:
(1)“抽象工人”和“具体工人”的含义
①“抽象工人”将农民工建构为一个抽象而庞大的社会范畴。在这里,农民工不是被当作具体的、历史的、正在生成中的具体阶级成员来描述,而是作为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分老幼、没有具体面目的“整体范畴”来处理。他们是“农民工一般”,是现实生活的抽象物。支配他们的行为的是各种一般法则,如“机械流动”等,影响其流动和生存条件的也是那些最为一般的制度安排,如“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等。
②“具体工人”是从各种工人的具体形象、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出发,去描绘他们在具体情境之下的实践逻辑。
(2)对于“农民工”问题的重新理解
①目前我国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工,他们在家时所承包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个人只有经营权及劳动所得,到工厂工作后,他们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生产工具,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养家生活,他们的身份更倾向于工人。因此,应当承认农民工是工人的一部分。
②在现实中,农民工的职业、收入形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已经具备工人阶级的主要特征。
a. 从职业上看,农民工从事的具体工作很多属于产业工人的性质;
b. 从工作场所上看,农民工的工作场所与工人更接近,主要集中于城市、城镇的第二、三产业;
c. 从收入的形式来看,农民工的收入与工人相同,其收入以工资性货币为主;
d. 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方面看,农民工正远离农民而逐步向工人靠拢,城市的民主观念、法律意识、平等观念逐渐融入他们的生活中。
无论是从农民工的历史考察还是从现实情况及在建设中的作用看.“农民工是中国的新产业工人,新产业工人的定位是农民工的历史归宿”。
③尽管意识形态语境中的工人阶级与现实生活中的工人阶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农民工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新产业工人群体,将农民工视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来对待。
2. 新的家庭权威的产生,会对农村家庭建设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家庭权威是指一个家庭中的核心人物,即通常所说的“当家人”,这个人可以对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发号施令,并对家庭中的各种大事握有最终的决策权》
新的家庭权威的产生,对农村家庭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新的家庭权威的产生,意味着当家人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关于农村家庭建设的思想方法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对农村家庭建设方向带来根本性的转变。
(2)新的家庭权威的产生可能会改变农村家庭建设的方式,至于最终方法的好坏就完全取决于当家人的能干程度。
(3)新的权威一般属于年轻人,他们有更多的计划接触市场经济,更具有经营头脑和市场观念,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更多的优势,他们可能会更加丰富农村家庭建设的内容,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更加细化,让家庭获得更为细致的利益。
3. 如何理解土地制度变迁是农村经济制度发展的基础?
【答案】土地是社会生产、人类生存之本,土地制度对社会发展起着深刻的作用。在历史上,随着社会生产力变化,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土地制度自始至终也在不断变迁。
农村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中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在农村,农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更加偏向于向土地投入资本、劳动来获得财富。所以,土地制度对农村生产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土地制度适应农村农业生产的生产力时,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土地制度不适应农村农业生产力时,就表现为消极的阻碍作用。
4. 我国农村扶贫经历了哪些阶段?各阶段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1)我国农村扶贫经历了救济型扶贫、开发型扶贫和文化型扶贫三个阶段„
(2)各阶段的特点如下:
①救济型扶贫
运用补贴计划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对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不利的宏观经济条件的冲击而缺乏劳动能力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救助,是一个“输血”的过程。
②开发型扶贫
以鼓励贫困者自力更生、奋斗致富为宗旨,帮助贫困者了解市场信息,学习科技技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中心是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自我发展的条件,并以此作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基础;它是一个“造血”的过程。
③文化型扶贫
直接以贫困主体——“人”为对象,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科技的注入与辐射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通过民主选举干部和实行村民自治来改善干群关系,增强干部服务意识和人民群众主人翁责任感,从而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以此重新构造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良性运行的新机制。
5. 农村的传统婚姻观和当代婚姻观有哪些区别?
【答案】婚姻观是指人们对于婚姻的理解和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农村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地位和自身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农村社区人们的婚姻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农村的传统婚姻观和当代婚姻观的区别体现在以下两点:
(1)在传统社会中,农村妇女的婚姻观里有着很强的依附性和因袭性,而在现代社会中,农村妇女的这种依附和因袭观念在逐渐消亡。
(2)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由于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女子的贞操节烈广为社会所重,但是,随着妇女运动的兴起,旧道德在不断地反思、批判、抵抗中开始瓦解,新的婚姻观念逐渐形成。对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妇女而言,婚姻已经更多地和自己的自由选择和个人生活幸福相联系。
6. 怎样理解和认识贫困?
【答案】贫困是一种状态,指人在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以至于不能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维持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
贫困可以分为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1)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
①狭义贫困是指经济贫困,反映的是维持生活和生产的最低标准。
②广义贫困是除经济意义上的物质生活条件外,还涉及社会、文化、政治意义上的人际交往、宗教活动和政治参与等方面,即从广泛的经济、社会、文化范围来考察贫困。
(2)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①绝对贫困是“泛指基本生活没有保证,温饱没有解决,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或难以维持”。 ②相对贫困指“温饱基本解决,简单再生产能够维持,但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或能力很弱”。
7. 试述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历程和所取得的经验。
【答案】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县为主体、乡镇为基础,围绕主要为当地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主要任务,对县级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机制进行综合、优化和调控,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农村教育体系,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使教育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1)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历程大体上有三个发展阶段:
①探索性阶段。主要标志是初步形成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雏形。
②建立实验县、示范乡镇,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的阶段。突出标志是涌现出一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典型。
③由实验进一步扩展到实验大区的推广阶段
突出标志是国家教委将积极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纳入“九五”和2010年教育发展规划。
(2)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从实验到扩大,取得的经验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