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801法学综合二之刑法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采取类型强制原则的法律行为是( )
A. 物权行为
B. 债权行为
C. 继承行为
【答案】C
【解析】亲属行为又称亲属法上的行为或亲属法上的法律行为,是指在亲属法领域产生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其中有单方行为,也有合同行为。亲属行为只能由本人亲自实施,不能由代理人代理,也不得附条件。亲属行为实行类型强制原则,当事人不得从事法律规定以外的亲属行为。本题中,只有继承行为属于亲属行为。
2. 甲喝醉酒后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辆,并将机动车辆驶入人行道,当场将行人乙、丙、丁撞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
A. 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B. 甲构成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的想象竞合犯
C. 对甲应以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数罪并罚
【答案】B
【解析】A 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使用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危险性相当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本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而本题中,甲对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并不是故意,因此不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B 项,想象竟合犯,也称想象的数罪、观念的竞合,通说认为,是指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本罪主观方面,多数学者认为是对危及公共安全持放任的心理态度。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罪致人重伤与死亡发生在交通运输过程中,主观上是过失。本题中,甲的行为同时符合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构成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的想象竞合犯。
C 项,根据刑法典第133条之一的规定,犯本罪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这主要是指,实施追逐竞驶或者醉酒驾驶机动
车发生重大事故,致人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构成交通肇事罪或者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应按照相应犯罪论处。行为人醉酒驾驶或者追逐竞驶的行为,应作为从重处罚的量刑情节予以考虑。因此,对甲不能数罪并罚。
3. 我国的一辆国际列车行使到甲国境内时,甲国公民A 与乙国公民B 发生争吵,A 将B 打成重伤。则A 的犯罪行为( )。
A. 不能适用我国刑法
B. 可能适用我国刑法
C. 应当适用我国刑法
【答案】
A
【解析】本题中,犯罪行为发生在甲国境内,不能适用我国刑法典关于属地管辖的规定; 犯罪行为人是甲国公民,因此也不能适用我国刑法典中的属人管辖; 案件中被害人是乙国公民也不符合我国刑法保护管辖的条件; 另外,本案犯罪行为不属干普遍管辖要求的罪行,也不能依据普遍管辖来适用中国刑法。
4. 关于某中外合资企业的外方能否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企业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侵犯其合法权益为由,单独以外力一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能,因其不是独立法人
B. 能,因其依法享有单独起诉的权利
C. 能,但其必须与中方联合以企业的名义
【答案】B
【解析】《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5条规定,联营企业、中外合资或者合作企业的联营、合资、合作各方,认为联营、合资、合作企业权益或者自己一方合法权益受具体行政行为侵害的,均可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
5. 唐律规定:“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 )。”
A. 法律论
B. 唐律论
C. 本俗法
【答案】C
【解析】唐代国际交往频繁,境内有大量的外国人。唐律对涉及外国人的案件,区分不同情况,决定所应适用的法律。相当于现代国际私法中的“准据法”。①“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即同一国别的外国人之间发生侵犯时,以其国家的法律为准。②“异类相犯者,以法律沦”,不同国别的外国人,或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相侵犯时,适用中国法律。唐律的这一原则既给予外国法律以应有的尊重,又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
6. 关干缓刑,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的? ( )
A. 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B. 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不适用缓刑
C. 已满75周岁的人可以适用缓刑
【答案】C
【解析】根据我国刑法典第72条、第74条及第76条规定,一般缓刑的共通适用条件是:①犯罪分子必须是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②犯罪分子必须不是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A 项,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具有较大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有再犯之虞,适用缓刑难以防止其再犯新罪。B 项,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其量刑起点都在3年有期徒刑,不符合缓刑的刑罚要求。
7. 依照刑法的规定,行贿罪的构成在主观力面必须是( )
A. 具有谋取利益的目的
B. 具有谋取个人利益的目的
C. 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答案】C
【解析】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其构成要件为:①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犯罪对象仅限于国家工作人员。②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③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是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成为本罪的主体。④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行为人是否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是区分本罪与非罪界限的重要标志。
8. 与19世纪相比,自20世纪以来,过失责任原则作为侵权法上的一条重要原则( )
A. 越来越强化了
B. 越来越弱化了
C. 既没有强化也没有弱化
【答案】A
【解析】过失责任原则也称过错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仅对因自己的过错产生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1382, 1383条以法典形式确立了过错责任原则。此后,各国法律纷纷效仿之,过错责任原则因此成为各国侵权法的归责原则,即使在英美法系也不例外。《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以及《日本民法典》皆明定采取过错责任原则。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亦采用过错责任原则。英美法系中的过错责任原则则由法院判例创设之。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不能再采用严格责任标准,而要采用过错责任以此更好的让在工业事故中的受害人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