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吉林财经大学社会保障706专业综合(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方案评估

【答案】政策方案评估是指在政策方案出台以前,对各种备择方案的可靠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说明各个方案的优劣,主要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评估的过程。其中,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

2. 政策信息

【答案】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程,即输入关于社会各方面要求与需要的信息,经过转换(领导层的决策),输出作为所制定的政策内容的信息,其中也包括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政策信息的优化与政策优化是统一的:高质量的信息采集、科学的信息处理、有效的信息传递、快速灵敏的信息反馈等,既会保证政策目标与政策方案的优化,也会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政策信息是反映国家进行各种政策性活动的意志、主张、倾向的信号,并表现这类活动的各种关系。除了那些保密性信息外,搞行政信息垄断是错误的。政策信息原则上应该是开放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信息闭塞而造成的政出多门、互相抵消、不同步、不配套等问题。获得政策信息应是多渠道的,既有来自大众交流媒介的各种社会渠道,也有来自政府机关的内部渠道。因此,要加强各种信息渠道的沟通。

3. 系统议程

【答案】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诀的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渐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即一个问题引起相关群体的注意,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最后受到普通公众的关注。

4. 官方决策者

【答案】官方决策者是指广义的政府,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我国,执政党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故在我国,官方决策者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5. 边界分析

【答案】边界条件,是相对应输入情形输出等价类直接在其边缘上,稍高于其边界和低于其

边界的这些状态条件。使用边界值分析方法设计测试用例,通常输入等价类和输出等价类的边界值,选取刚好等于、稍小于、稍大于等价类边界值的数据作为测试用例。它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它是一种决策方法,通过对增量的对比来决定是否采取或取消一种经济行为。

为实现边界分析,可以通过三个步骤实现:

①饱和抽样,指通过多重阶段的采样过程获得;

②诱导性的提出问题,可以用多种形式,诱导地提出各种可供思索的问题,让人们回答讨论; ③边界估计,指制定一个积累频率分布图。

边界分析法与等价类法有两方面区别:

①边界分析不是从某个等价中随便挑一个作为代表,而是选出一个或几个元素,使得这个等价类的每个边界都要作为测试对象;

②边界分析不仅根据输入条件,还要根据输出的情况(按输出等价类)设计测试用例。

6. 政策评估

【答案】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政策评估是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政策评估,人们才能够判断一项政策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从而决定这项政策是应该继续、调整还是终结,同时通过政策评估,还可以总结政策执行的经验教训。

7. 类比分析

【答案】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分析是指把这种相似性研究创造性地用于政策问题的构建中,寻求政策问题的成因、性质及类别的方法。人们在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分析法往往能够奏效,在构建政策问题时,有三种不同的类比形式可以运用:人的类比、直接类比和想象类比。

8. 正式评价

【答案】正式评价是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其在公共政策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结论是政府部门考察公共政策的主要依据。正式评价具有评价过程标准化、评价方案科学化、评价结论比较客观全面的优点。其缺点是,对开展评价的相关条件要求苛刻,不仅要有足够的评价经费和掌握系统的相关信息,而且对评价者自身的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

9. 政策创新与传播框架

【答案】政策创新和传播主要有两种解释框架。

(1)内部决定模型。该模型假设,地方政府的行为不会受其他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认为职能部门创新的因素在于地方政府内部的政治、经济或社会特性。

(2)传播模型。与内部决定模型相反,传播模型则认为政策创新本质上是政府之间的关系,其把一个地方政府采纳的某项政策视为模仿其他地方政府先前采纳的政策。

10.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答案】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是指将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可将其分为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国内方面的因素包括自然灾害、经济灾害、技术突破、环境变化和社会演进等内容; 国际方面的因素包括战争、间接冲突、经济对抗、军备升级等内容。具体的触发机制有:政治领导、危机事件、抗议活动、传媒曝光。

二、简答题

11.试说明不同政府预算制度的特点及优缺点。

【答案】政府预算制度主要包括传统预算制度、以达成经济政策任务为目标的复式预算、以实现科学管理效果为目标的绩效预算、设计计划预算和零基预算。其特点及优缺点分别分析如下:

(1)传统预算制度

①传统预算制度的特点:原则上是“量出为人”或“收支平衡”,内容上旨在将国家一切收支全部编入单一预算之内。

②传统预算制度的优点:人民的代表很容易了解国家财政的全貌,以便监督政府活动。

③传统预算制度的缺点:a. 预算科目的分类不能对年度政务活动提供正确的记录; b. 支出按机关类别编列,并非按政府提供服务的性质,要具体计算政府某项服务的成本几乎不可能; c. 各种费用不按性质区分,即对经常账目与资本账目不加区别,在政府经济活动扩张,对社会经济影响大时,该缺点十分严重; d. 坚持预算平衡原则,而且以税收应付政府支出,但政府收入随经济循环变动,而政府支出在萧条时期需要大量增加,如果每年维持平衡,则经济不稳定程度就会增加。

(2)复式预算制度

①复式预算制度的特点:a. 以预算作为挽救经济危机和发展国家经济的工具; b ,放弃预算的逐年平衡,而改采用按经济的景气循环同期的预算平衡原则; c. 虽给予政府财政政策以弹性,但依国家资本状况的变化,以衡量财政健全与否的原则依然保持。

②复式预算制度的优点:a. 明确资本形成的资金来源,并了解公共资本的积蓄动向; b. 经常性顶算与资本预算的划分使政府可以按轻重缓急衡量经常与资本支出,便于考核经常支出,且以其结余资金用于投资; c. 使财政的运用不再受狭义的预算平衡观念的拘束,对资本支出可以按经济情况予以必要的调节; 使每年的预算与长期经济发展计划保持密切而长期的联系; d. 资本预算成为独立预算,这一方面有助于资本形成,另一方面确立了长期平衡观念。

③复式预算制度的缺点:a. 投资结构问题。可能出现尽量加强资本支出,而过分节省经常性支出,重视物资投资,而忽视教育、卫生方面的投资; b. 导致资本支出膨胀。以公债从事投资,税收收入供应经常性开支,势必形成资本支出过度膨胀; c. 增加日后财政负担。举债投资增加了政府以后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