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共分四部分,对唐宋小说中天命观的内涵、产生背景、小说中人物对待天命的态度及天命观对小说情节结构方面的影响分别进行了论述。
一、天命观的内涵
天命观的基本型态不出两大系统,即以是否强调人的道德行为对命运的决定作用为标准划分:一是天命前定一系,一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报应说及其发展。通过对唐宋小说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三个结论:一、无论从篇目数量、表现方式,还是作家在作品中所发的议论来看,天命前定一系观念在唐宋小说中居于绝对统治的地位;二、受佛教影响,传统报应说和佛教业报轮迴说结合,发展为一种天命主宰下的因果报应说,唐宋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轮迴报应的情节即可作这样的理解;三、在承认天命的前提下,又存在天命可改与否的区别,一般来说,知识分子倾向于天命可知而不可改;而下层民众则倾向于相信天命可知可改。
在唐宋小说中,表达天命的词语很多,除常见的有“天命”、“命”、“运命”等之外,可总结为四组:定分、数、业缘、阴骘,这几组概念在小说中常常混合使用,共同表述着天命的主题。
二、天命观的背景分析
唐宋小说中,六朝志怪已有的谶纬符命、卜蓍占梦的故事有增无减,而六朝志怪中极少表现的有关士人寿禄婚姻前定成为小说表现的重心,是小说发展至唐宋的一个新变,这些变化所产生原因可以透过分析此时“哲学的突破”现象而得到启示。中唐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使得士人对于人生宇宙产生了一种普遍的焦虑,而中国人在思考人生有限性问题时,归依天命始终是传统的思维路径,因此这一思想界的状况反映到小说中就是天命观的大幅渗透。
在民间信仰方面,由于唐宋时期数术的发达,佛道二教在民间的流行,这两个因素使得人们预测命运的方式多样化,从而激发了人们预知命运的热情,同时这种热情也会反过来促使前两种因素的发展。这一点可以很好的解释小说中之所以大量出现谶纬符命、卜蓍占梦的情节之原因。
三、作品中人物对待天命的态度
唐宋小说中人物对天命的态度主要有四种:一是对天命的限定感到悲怆莫名,无力措手;二是彻底承认天命,走入天命预设的架构中,成为天命的执行者,完成天命;三是窥透天命,遁入佛道,或隐居避世;四是认识到人生的局限所在,有可为有不可为,遂“乐安天命故不忧”。
在这四种态度中,前三种在唐宋小说中所占比重很小,小说中的人物对于天命的无可否定的限制,还是愿意主动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所以最后一种“乐天安命故不忧”便成为唐宋小说所主要表现的内容。
四、天命观在小说形式上的表现
天命观有时为小说唯一表现的内容,是一篇之主题;有时只是小说情节发展或人物活动的背景。反映在叙事方式上,无论何者,其人物命运、情节走向都烙有天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