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简·奥斯丁(1775-1817)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一位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她一生共创作了六部小说,她的小说以描写女性人物而闻名。长期以来,女性被剥夺了在智力和文化上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因此世俗偏见认为,女性无论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中都没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实现自由的意志。在《爱玛》中,简·奥斯丁就塑造了一位俊俏聪明、性格开朗、有主见的女性人物爱玛。与其他作品不一样的地方是《爱玛》大部分情节描写主人公的缺点,既缺乏仁慈之心又缺乏自知之明。她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分自负,也不能制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这不仅增加了我们的感情距离又增加了我们的不安。因此本文引用韦恩·布斯的审美距离控制理论分析《爱玛》作品中的审美距离控制艺术。
审美距离是由爱德华·布洛提出的著名美学理论之一,韦恩·布斯将其运用到文学作品分析中。审美距离是指存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既不能过远也不能过近。只有将审美距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使读者在阅读作品的同时也获得审美体验。
在《爱玛》中,简·奥斯丁运用自由间接言语、设置悬念等手法有效地控制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情感距离,使读者在阅读作品感悟主人公蜕变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一定的启示。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了《爱玛》中存在的审美距离,主要包括作为叙述者的爱玛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以及主人公爱玛和作品中人物之间的距离。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作者如何运用自由间接言语,设置悬念等手法有效地控制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审美距离的最终实现。通过描述主人公爱玛的一些变化,作者成功地使读者与人物、作品达成一致,增强了作品的审美价值,这就是审美距离控制理论的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