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907政策原理与政策分析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
【答案】公共利益是具有社会分享性的,为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条件。所以公共利益也应具有客观性、满足主体的需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在公共利益的体系中,不仅存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公共利益,而且还存在着完全自愿性分享,以及包含着自愿性分享与强制性分享并存等多种形式的公共利益。在含有强制性分享的公共利益之中,公共利益必须以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符合法定程序为前提条件。关于为什么说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需求者数日不是判定公共利益的惟一标准
对于大家共同需要所构成的公共利益,理论上的讨论较为简单。需求者的数目只是衡量公共利益的标准之一。为所有人或大多数人共同需要和认可的利益,无疑是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然而,除此之外,还有两种情形的利益同样具有社会分享性。
①不需要所有人或绝大多数人都明确表明需求和认可的态度,而是少部分人需要,但具有社会开放性,同样具有社会分享性。
②为个人或少部分人需要,但对所有人都有影响的利益,其通过合法程序实现,往往使得相当一部分人被动接受的利益,也具有社会分享性。
因此,公共利益不能以需求者数目的多少来简单地判定。公共利益不仅仅表现为所有人或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实际上分享人数的多寡不是惟一因素,决定是否真正构成公共利益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社会分享性”。因此,符合社会分享性的利益,都可以称之为公共利益。换言之,社会分享性是判定公共利益的基本标准。
(2)公共利益不仅仅表现为单一的国家利益或表现于单一领域内
在传统观念看来,公共利益仅仅表现在国家层面上,不存在各种层次的地力公共利益及其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然而,社会分享性的“社会”具有层次性。在我国,既可以从全国范围内来理解“社会”,也可以从地方行政区域(如省、市、县、乡),直至社区等多层面的角度来理解“社会”。换句话讲,从空间层面看,“社会”存在着大小不同的范围。因此,不可能由国家利益包容其他有差别的多元化的公共利益。
另一方面,在过去的“政治统帅一切”思想支配下,否认了政治领域与其他公共领域在公共利益上的实际差别与矛盾。事实上,从横向上看,公共利益存在着政治性公共利益、社会性公共利益和经济性公共利益等多种形式。公共利益不仅仅就表现于单一的领域内,如只看到政治领域或经济领域。人为地割断不同领域中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或者不承认多个相关领域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利益博弈的存在,这都是不现实的。
(3)公共利益并不一定完全体现真、善、美公共利益存在着抽象的公共利益与具体的公共利益的分野。抽象的公共利益集中体现在价值层面、规范层面和理念层面。这个层面的公共利益,是政府行为的向导,是确定政府行为边界的合法性根据。具体的公共利益则集中体现在事实与描述性层面。这个层面的公共利益,往往表现在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各种实物和事件上。
公共利益不一定全部或始终体现“真、善、美”,最重要的原因是公共政策中的主体与客体对利益需求所表现出的相对性和动态性。公共利益的确认与实现,是通过特定区域内的政府或非政府公共组织,为解决本区域内的民众需求,所做出的各种不懈努力而付诸完成的。不仅政府或非政府公共组织,对公共利益的确认与实现的途径具有相对性,而且本区域内的民众需求也具有相对性。由于社会中公与私之间的界限,有时往往很难进行清晰的界定,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在特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4)从动机、过程和结果三个视角的结合上综合判定公共利益,重点在于结果
公共利益是客观存在的,既存在着所有人或者多数人需求的公共利益,也存在着自愿性分享与强制性分享共存的公共利益。持有这种看法,完全有可能会使得社会中部分人或组织,把他们所需求的利益,以强制方式变成“公共利益”。检验是否“打着‘公共利益’旗号,实际在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行为的基本方法是:坚持从动机、过程和结果三个视角的结合上综合判定,重点在于结果。
2. 如何理解利益分析视角下的公共政策研究?
【答案】在政策过程中,众多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愈来愈显示出复杂化趋势。如何化解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作为社会利益核心的公共利益、与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之间的和谐发展,便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
(1)这种界定表明了主体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的客体之间的一致性。正是人们有生存、享受发展等各种需求的推动,才产生占有资源和条件的动机。利益的存在依赖于主体需求的确定,离开了主体需求,利益是不存在的。
(2)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普遍性。只要是人,不论他(她)是伟人还是凡人,都需要生存与发展,都有利益要求; 而且只要是由人组成的组织,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以及组织与组织中的成员的生存与发展,也同样需要资源与条件。因此,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个人与组织,无沦是私人,还是集体和政府,都有与之相关的利益存在,利益的普遍性集中体现在利益主体的普遍性上。
(3)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合理性。任何人、任何组织都要生存与发展,这自然就需要利益。所以,个人利益的存在显然具有基本的合理性。在公共政策中,最具有争议的还有一类利益,其存在是作为特殊组织所需求的利益,这就是政府利益。
(4)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交换性。资源与条件,其本身都可以在特定环境下用于交换。人们清楚可见,公共政策的不同主体所拥有的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会经常出现在这些相关人员的交易行为中。其中物质利益,不仅可用于交换,而且会在交换中有“量”的体现。这说明利益分析既有定性讨论的基础,也有适当定量研究之可能。
3.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答案】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本质的解释,是从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国家的产生开始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国家这种政治权力组织的产生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关系,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是这种经济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劳动过程支配关系和生产结果的分配关系。
国家,是指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依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组织。其主要特征为:
(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的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
(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
(3)国家是一种暴力机器。
马克思主义根据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来划分国家类型,按照此标准,可以把国家划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4. 在断续时间序列分析中,长短期混合影响的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是什么?
【答案】断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将政策所引起的影响分为短期影响、长期影响、长短期混合影响和脉冲效应四种。
5. 引发政策调整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政策调整是指依据政策评价的结果,对实施中的现行政策采取补充、修正和终止的动态过程。
(1)政策调整的三个基本内容
①政策补充。在被认为继续可行的政策中,增加新的内容,拓展政策的规范空间,以适应内外政策因素变化的需要。
②政策修正。改正政策中那些己被实践证明了的错误内容,同时还依据新的政策环境,修订己经过时的内容,进一步增强与保证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③政策终止。取消失误的政策,重新制定新政策。
(2)引发公共政策调整的因素
①政策目标发生改变
政策目标是公共政策的重要构成因素,政策内容的确定、政策方案的选择、政策手段的运用,都是以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作为依据的。一旦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的政策目标发生了变化,政策就必须加以调整。这种政策目标的改变,既可以发生在具体政策的层次上,也可能发生在国家的总政策、基本政策的层次上。
②政策环境发生改变
公共政策作为一个子系统,存在于社会母系统之中,并与众多子系统发生作用,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环境系统,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在这一公共政策系统之外并与它发生相互作用的是环境超系统。政策问题归根到底是从环境中产生出来的,政策运行的条件和资源也都是由环境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