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写作是一个动态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是朝着无限可能性螺旋式上升的自然过程((Steiner, 1985)。写作作为一种输出技能,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写作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况且由于信息是通过写作进行加工与整理的,写作还能够反映作者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认识境界。
对于师生双方而言,写作是有一定难度的(刘宽平,2003)。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写作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国外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过程写作法,该方法把写作视为创造性行为,要求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积极的反馈(Arthur Brookes & Peter Grundy 2000)。有国内学者率先倡导写长法,即基于任务型活动的外语写作教学方法,旨在以写促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王初明,2005)。
在2004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年会上,众多专家学者讨论了支架式教学理论及其依据。Raymond ( 2000)把支架式教学界定为“教师与他人一起发挥作用,在学习者发展方面给予支持,并提供语言结构方面的支持使学习者达到更高的阶段或水平”; Kong (2002)研究支架理论在学习社区中的作用; Devlin (2000)的兴趣是在于把支架理论运用于读写能力方面的研究;张国荣(2004)也致力于支架理论在写作教学应用上的研究。2005年和2006年福建省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型的得分率相当低,这说明我国高中生英语写作技能十分薄弱,我们英语写作教学存在不少问题。有鉴于此,作者试图借助支架理论的研究来改进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文共有五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此研究论文的重要性、研究意义、研究命题和论文结构。首先从英语写作的重要性,当前英语写作的现状和《英语课程标准》,高考英语对高中英语写作的要求三个方面阐述了此研究论文的重要性;此论文提出三个假设:1. 支架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2. 支架式教学可以帮助差生提高写作和其他技能;3.支架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
第二章分析了支架式教学的理论渊源和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支架式教学进行了界定。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和维果斯基,布鲁纳的社会建构主义奠定了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随后又分析了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内涵: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或与优秀的同龄人合作时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认知发展真实水平)之间的差异。教学能够创造“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支架式教学的本质在于,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最后,综述了写作的概念和先期写作研究。
第三章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分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两部分。在实验研究部分介绍了此实验的意义、实验对象、实验程序和数据收集。其中专门以 “府谷县”为题论述了如何把这一理论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阐述了组织英语写作课教学的步骤,包括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确定提纲)、学生写初稿、同伴互相校对(评价)、改后定稿、上交批改、再次修改、作品展示等。在问卷调查部分,分别对实验前问卷和实验后问卷的目的、对象、程序和数据收集方面进行了介绍。
第四章是研究结果和讨论。第一部分介绍的是实验研究的结果。通过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成绩,分别论证了第一章提出的前两个假设。第二部分是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通过实验前和实验后的问卷调查,对第三个假设进行了论证。第三部分是讨论阶段,在前两部分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前面的三个假设。
第五章是结论部分。本章首先介绍此了此论文所得到的结果。随后也指出了此研究论文的局限性。最后提出了今后有待继续研究的课题,例如:如何克服学生趁讨论的时机闲聊,如何更有效地分组,如何避免学生抄袭现象等。作者相信,只要运用得当,这项研究有助于促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