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现代汉语中存在“的”字短语后置于中心语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以往研究观点不一。一些研究认为是“定语后置”,一种特殊的修辞性易位;也有观点称其为“后置同位定语”;董秀芳(2003)、方梅(2004)则将其界定为后置关系小句。为了进一步探究“的”字短语后置现象及其认知理据,本文将“的”字短语概括为“(Y +) X +de”结构,以Langacker(1999)提出的“视角观察方案”为理论基础,从句法表现、信息结构、概念凸显以及概念独立性等角度对其构建机制加以分析。
本文选取中外文学文本及其对应的汉语和英语译本自建平行语料库,从中提取后置“的”字结构,并与其英语对应语加以对比。语料分析发现,1)从信息结构看,尽管“的”字结构是有标记语序,但其后置基本受“线性增量”原则驱动,符合正常的信息结构分布;2)从概念凸显的角度看,“的”字短语后置凸显的并不是中心语,而是它与中心语所构成的关系。该短语通过描述或补充说明,提供新信息;3)从概念的独立与依存程度看,“的”字短语后置多表现为主语或主题省略的零句,并在句子中充当说明语,其自身独立性较高。
因此,相对于前置而言,“的”字短语后置在功能上呈现述谓性增强、限定性减弱的趋势,以往提出的后置定语说等难以成立。“的”字短语后置的述谓性程度有待进一步的语料验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