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二十世纪以来,全球性的市场化和技术化浪潮正在实际地消解着人作为“人”的现实存在,它导致了人的自我遮蔽和本性迷失。市场化所塑造的交往模式把人抛人生物学意义上的竞争和选择之中,使人类所固有的动物性以最赤裸裸的方式被诱发并释放出来。技术化则使人同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带有敌对的性质。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不啻是理性(科学和技术是其文化形态)走向危机的征兆。所有这一切,都造成了人之本性的遮蔽。这一事实使人的自我追问成为必要。中国目前正努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主体经济,它要求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人全面的独立性和现代化。没有人作为主体的健全意识和对人的全面培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建立不起来。可见,无论在国内外,人的问题都凸现出来,古往今来,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迫切地需要回答:“人是什么?”我国从八十年代初的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到今天,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争鸣,人们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大家都认识到唯物史观本来就蕴藏着丰富的人学内涵。但是具体到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有必要就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从而使我们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人的本质观。通回顾马克思当年探索人的本质问题的过程,可以得出:马克思引入实践观点,从“类”的视角去看人,从而最终超越了前人,获得了对人的科学认识。在哲学史上明确使用“类”概念的是费尔巴哈,马克思确实批判过费尔巴哈的“类”概念,但马克思否定的是费尔巴哈对“类”的抽象。费尔巴哈的类只是抽象的普遍性或简单的整体性概念。与费尔巴哈从宗教中上帝的本质引中出“类”概念不同,马克思的“类”思想以实践为基础,认为人是从自身的创造性活动中逐渐生成为人的。他是从人的“类”活动引申出人的“类本性”的。马克思赋予“类”新的特点:(1)类本性是一种自由本性;(2)类体现的是人同物、人同人、人同自我的一种既有确定区别、又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关系;(3)类本性具有“历史性”的特点。马克思用“类”这个新观念去规定人的本质,所以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显示出三个显著的特性:理想性、现实性和革命性。第一,人的本质的理想性。在马克思的思想深处,始终饱含着对于人类深沉的爱以及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正是这种爱激励着他毕生为实现人类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而奋斗。马克思认为人的理想性和现实性是统一的:一方面,理想性以现实性为基础;另一方面,理想又是评判现实世界的价值标准。共产主义正是实现了人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第二,人的本质的现实性。马克思认为仅仅从理想性上一般地考察人的类本质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各个时代现实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出发去考察人的本质。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这句话应作深入地理解。“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应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有机结合,而非机械相加。“在其现实性上”应理解为叙述上的一种限定,限定的目的在于表明:社会关系只说明了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的表现,并没有否定人的本质的理想性。而是相反,为人的理想本质留出了天地。第三,人的本质的革命性。马克思从建立新哲学的第一天起,就赋予哲学以批判现实的革命功能。“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表明马克思探讨人的本质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仅仅搞清楚人的本质内容是什么,而主要是为了给人提供自我批判、自我改造的理论武器。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的三特性在他的“类”思想中得以集中体现并有机统一起来。马克思指出人发展的“三阶段”:群体主体形态、个体主体形态和类主体形态,认为这期间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以人的理想存在──类本位为内在的驱动力,通过对人的现实存在的批判、革命而实现的。人生成为人的过程,也就是人逐渐生成、展开和实现“类”本性的过程。可见,“类”既是人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人不断地自我提升的过程。 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缺乏独立个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是中国近代以来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我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作用就在于确立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人全面占有类的本质力量创造条件。从全球范围来说,人类已经走完了群体本位,进入了个体本位支配的时代,而且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全球问题表明人类已开始向“类本位”时代迈进。实际上,我们现在已处在全球一体化的关系中,但是“个体本位”的社会格局却仍然把人自我封闭起来。所以,现实的发展要求我们提高人的“类意识”,从个体本位提高到类本位的社会格局。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