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家庭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实施教育或影响子女行为所采取的枢对稳定的态度取向和做法,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他们习得社会规范的重要来源。所以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开拓者之一鲍默琳德(1971)根据自己的系统研究总结出父母的教养方式有三种:专断型、容忍型、和权威型。它们在父母态度和训导方法等方面各不相同.因而也影响着儿童童年期中所发展的各种性格的类型。 专制型父母表现出公平的、控制的、限制的以及过分保护等特征,这种父母不鼓励他们的孩子提问、探索、冒险以及主动地做什么事情,并且还把严格的规则强加给孩子而不作说明,甚至用惩罚来强制执行。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子女,表现出了相对低的独立性,社会责任感也不是很高。 容忍型父母采取放任的态度,对孩子不加控制、不提要求,也没有惩罚。这种没有干涉的方式也意味着并不鼓励儿童去探索、争取成就和尝试新事情,也不指导儿童去确定他们的行为是否胜任、是否恰当。 权威型这种类型的父母似乎综合了前两种类型的父母的优点大量研究证明,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较为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例见Lambom, et al., 1991),具有这种方法的父母是温和的、关心的:他们鼓励儿童争取成就、独立和探索的行为,他们提出的规则虽也用轻微的惩罚来贯彻,但是加以说明,而且随儿童对它们的反应而加以改变。 日本心理学家诧摩俊武1967年研究发现,在母亲民主的教养态度下成长的儿童有最优性格结构,其性格特点主要为独立、爽直、协作、亲切、善社交。而其他不良的母亲教养态度,如支配、过度照看、保护、溺爱、顺应、忽视、拒绝、残酷、专制等,则导致儿童的被动、依赖、幼稚、胆怯、任性、情绪不安、反抗、自我中心、逃避、粗暴、其至冷酷、神经质、反社会等消极的人格特点。 国内心理学工作者舒明跃(1989),方晓义(1995)等人的研究发现:同年期缺乏父母足够关心、受到过分管束的人,易患抑郁性神经症:神经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倾向于拒绝、缺少情感温暖和过分保护。王玉凤(1990)、武桂英(1991)、苏林雁(1991)、汤雷迅(1992)等人研究表明:父母期望值过高,过分干涉或过分保护均不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关颍等人的研究则发现,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是最理想的教养方式。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之后,每一个家庭也都交得更加重视家庭教育。但是,目前家庭教育往往只重视智力的提高和学习成绩、而高度忽视孩子成长的其他方面,包括行为习惯、性格、社会交住、文明礼貌和道德品行对孩子智力发展和未来成就的实质性的影响。“情商”术语出现后,非智力因素问题的研究在概念化上住前跨了一大步。运用实证的方法建立情商科学概念,明确情商的科学结构,是心理学面临的一个理论课堂,也是科学化家庭教育研究的现实任务。这一课题的推进,不仅对于人们改进家庭教育、促进儿童发展、提高儿童素质有着直接的实用意义,而且将在完善教育体系、促进各个不同阶段和环节的教育融为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方面有其深远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