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依恋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会对儿童的社会交往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模式?

【答案】(1)依恋的定义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2)依恋形成的因素

①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敏感性,指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反应性,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一贯地予以满足。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分关心,如母亲不停地对孩子说话,不管孩子是不是在听或是在睡觉,孩子就很容易出现回避型的依恋,即通过对母亲的回避使他们免受过度刺激的干扰。而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则常常会体验到不一致的抚养行为,这类幼儿的母亲只给孩子最基本的照料,对孩子的各种信号不敏感或不做反应。然而,当孩子开始探索时,母亲会打断他们,使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自己身上。

②儿童的特点。依恋作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双向关系,必然受到孩子本身特点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早产儿、难产儿、出生时就有先天疾病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照料。在贫困家庭中,这样的孩子出现非安全型依恋的比例较高。但是当父母对于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付出足够的耐心时,或者这些孩子的身体状况也不是特别差时,他们同样可以形成安全型的依恋。

③文化因素。安斯沃斯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美国文化背景,所获得的依恋类型及各类儿童的百分比也是对美国儿童研究的结果。事实上,依恋类型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各种类型在人群中的比例也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

(3)依恋对儿童的影响

①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儿童在经历依恋的四个阶段的同时,会建立起一种与抚养者的持久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使他们在任何时间或地点都将依恋的对象作为一个安全基地。这种内部表征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可能称之为内部工作模型。当婴儿对其照料者产生依恋时,会建构起一个关于照料者、自己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心理模型或特征。这种心理模型包含关于自己和他人的预期。婴儿运用该模型解释事件,并预期在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对依恋对象的可获得性所产生的一系列期望,在自己面临困难时是否可获得支持,以及自己与照料者之间的互动等,都可由内部工作模型作出解释。这种特征会成为未来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并贯穿于儿童期、青少年期以及成年期。

②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形成非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出现内化或外化的情绪、行为问题的比率远远超过了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幼儿。

③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研宂发现,依恋具有

传递性,幼儿早期与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在幼儿长大为父母时,也更容易与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

2. 小学生的学习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答案】(1)小学生的学习有下列几个基本特点:

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在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他们往往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这一阶段,较迅速而直接地把从人类极为丰富的知识宝藏中提炼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

②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教师的教主要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根据社会的需要传授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到教师的教授活动的制约。

③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④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整个动机系统所引起的心理因素主要是需要及其表现形态,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等,其次是情感因素等。除此之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它们共同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⑤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

(2)学习是小学儿童主导活动的原因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从小学时期开始,学习活动就逐步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之所以说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其主要原因如下:

①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相比,学生的学习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儿童必须明确认识学习的目的,使自己的活动服从这一目的,并对这一目的的实现情况进行检查。学习是社会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是儿童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因此,儿童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或兴趣行事。儿童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责任感和义务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儿童的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②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小学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在掌握这些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儿童不但心理活动的内容有了改变,而且各种心理过程也起了变化。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都明显地发展起来,其思维活动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③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不仅发展了社会交往的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了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儿童逐步形成了班集体和各种同伴团体,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了各种良好的品德。

3. 如何理解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答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1)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小学儿童道德认识表现出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趋势。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小学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较大,概括性较差。在道德品质的判断上,小学儿童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但常常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的道德判断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所制约。

(2)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在品德发展上,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相称的。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也是小学儿童出现协调的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标志。

所谓自觉纪律,就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是在儿童对于纪律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纪律,因此,自觉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纪律行为从外部的教育要求转为儿童内心需要的过程。

4. 人们发现,随着现在电视上暴力和色情的内容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请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电视上暴力和色情内容,远远超出未成年人平时接触的生活经验,超出他们所接触的时间、空间。随着电视上暴力和色情的内容的增多,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这一现象可用社会学习理论和煽动理论来解释。

(1)用社会学习理论解释这一现象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模仿学习是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人们能够模仿所观察到的行为,当这种行为得到奖励而被强化时,学习的过程就发生了。人们的一切直接经验都依赖于这种观察学习,如儿童通过主动观察与模仿同龄榜样和代表性成人的行为来学习社会行为,实现自身发展。现代社会中,电视就属于这种观察模仿的学习对象,它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示范模本。按照学者班杜拉的观点:儿童普遍存在着媒介认同现象,无论媒介形象是否虚构,儿童都比成人更容易发生媒介认同现象。通过观察媒介内容,儿童对其中某些角色和行为产生认同,并意识到在某些情境下模仿会产生有利的结果。那么,当这种情境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时,儿童就会发生模仿行为,这种模仿行为可通过媒介的不断强化形成长期行为。在这种理论视野中,电视暴力和色情内容就会导致儿童因模仿而产生的犯罪现象。

(2)用煽动理论解释这一现象

煽动理论主张个体观看暴力和色情内容时,由于被故事情节吸引,引发了情绪的唤醒,从而有可能引发攻击等行为,进而导致犯罪。因此,个体观看电视暴力和色情内容后继发的攻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