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611教育学专业基础之运动生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超量恢复的程度及出现的时间与运动量有密切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运动量越大,物质消耗的越多,超量恢复越明显,但出现的时间延迟;反之,超量恢复不明显,但出现的时间较早。( )

【答案】√

【解析】超量恢复是指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反而会延缓。 2. 更年期是卵巢机能已完全退化,其他生理功能也出现低落。( )

【答案】

【解析】更年期是卵巢机能逐渐衰退到趋于消失的过渡时期,明显的表现是月经由不规 律到完全停止(闭经),为44〜54岁的年龄阶段。老年期(绝经期)是卵巢机能已完全退化,其他生理功能也出现低落。

3.

是溶液或体液浓度的负对数,即:

【答案】√ 【解析】

对数,即:是用来衡量溶液或体液酸碱度的一把尺子,其化学本质是溶液或体液浓度的负 ( )

4. 高原服习,表现从事耐力项目或长时间运动的能力得到提高。( )

【答案】√

【解析】人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是指当人们在高原呆上几天或几周,机体就会对空气较低的氧分压做出相应的调整,产生一定程度的适应。表现为:红细胞数目的增加,使得体内血细胞比容增加和血红蛋白增加,这种适应提高了人体携带氧的能力。因此,从事耐力项目或长时间运动的能力得到提高。

5. 从气体交换的角度来说,进入肺泡的气体量才是真正的有效气体量。( )

【答案】√

【解析】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人的气体中,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呼吸道内的气体是不

能进行交换的,这一部分空腔为解剖无效腔。从气体交换的角度来考虑,真正有效的通气量是肺泡通气量。

6. 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补体和溶菌酶溶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

【答案】√

【解析】非特异性免疫,由机体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所体现。如机体的各种屏障结构(皮肤与黏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以及体液中的抗菌物质(有抑菌、溶菌与杀菌作用)等。

7. 大气污染对人体产生的急性作用,在某些情况下是以某种或某些毒物急性中毒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毒物直接作用的结果。( )

【答案】√

【解析】毒物的直接作用是指毒物与器官组织直接接触后所产生的效应。毒物的间接作用又称继发作用,是指由药物的某一作用而引起的另一作用,常常通过神经反射或体液调节引起。 8. 女子的肌肉力量平均为男子的

【答案】

全相同。

9. 以最大摄氧量来评定人体有氧能力的増进是有限的,而乳酸阈值的提高是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增进更有意义的指标。( )

【答案】√

10.在同一运动单位中的肌纤维的兴奋与运动是同步的,而同一肌肉中不同运动单位的肌纤维的活动则不一定是同步的。( )

【答案】√

【解析】肌肉收缩时,在同一运动单位中的肌纤维的兴奋和收缩是同步的,不同运动单位的活动并非同时开始,而是相继的,即在某一时程内,只有一部分运动单位兴奋,从而保证肌肉收缩的稳定和持续。 左右。( ) 【解析】通常认为,女子的肌肉力量平均为男子的2/3左右,且各种力量的性别差异并不完

二、简答题

11.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答案】(1)血浆渗透压的概念

血浆渗透压是指在血浆溶液中,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其值约为300mmol/L。

(2)血浆渗透压的形成

渗透压由两部分组成,即: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①由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它80%来自于Na+和Cl -, 是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组成部分。

②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虽然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但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大,分子数量少,所产生的渗透压小,在血浆蛋白中,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其分子数量远多于球蛋白,故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白蛋白,其次是球蛋白。由于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血浆蛋白是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所在。

(3)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如果血浆白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将下降,可因组织液回流减少而形成水肿。

12.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是如何实现的?

【答案】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控制系统完成。

(1)非自动控制系统

刺激决定着反应,而反应不能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无自动控制的能力。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能通过反馈活动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非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在体内非自动控制系统的活动较少。

(2)反馈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具有自动控制能力。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断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在不同的反馈控制系统中,传递信息的方式可以是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某些化学成分的浓度)或机械信号(压力、张力等)。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①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反馈,是维持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处于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如调节正常体温、血压、心率和某些激素水平等指标的平衡。

②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能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活动的反馈。正反馈往往是不可逆的,是不断增强的调控过程,直到整个生理过程结束为止。如排尿反射、分娩过程、血液凝固等。

(3)前馈控制系统

在调控系统中,有时干扰信息在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的同时,还可以直接通过感受装置直接作用于控制部分,使机体的控制过程不出现较大的波动和反应滞后的现象,从而更有效地保持生理功能活动的稳态。条件反射活动是一种前馈控制系统活动,富有预见性,更具有适应性意义。

13.简述月经周期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答案】在月经的不同阶段,女子的运动能力发生不同变化:

(1)在排卵日以及月经来潮前的几天,运动能力较差;但在排卵后的一周内,即月经期后的一周内运动能力较好。

(2)在月经期前几天,月经期基础代谢和体温下降,在月经期肌肉工作能力对外环境温度升高敏感;月经周期中最大吸氧量与无氧能量系统无明显变化,但在相同有氧负荷时,有一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