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法学院642宪法与行政法之宪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中国特别行政区制度。

【答案】特别行政区制度是指根据我国宪法和基本法的规定设立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行政区域,并规定特区机关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相对于我国的其他地方行政区域具有以下特点:

(1)“一国两制”。即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其主体部分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在这一前提下,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遗留问题,根据宪法的规定建立特别行政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实行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政策。

(2)高度自治。特别行政区是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但与其他一般行政区域不同,它实行高度自治,依照法律的规定享有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通用自己的货币,财政独立,收入全部用于自身需要,不上缴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不在特别行政区征税。

(3)当地人管理。即特别行政区的政权机关由当地人组成,中央人民政府不派遣干部到特别行政区担任公职,亦即所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

2. 宪法实施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宪法实施的内容包括:

(1)宪法原则、制度和政策的实施

①宪法的基本原则是立宪和宪法实施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它们指导着宪法的制定、解释和修改,构成一部宪法的主线、核心和灵魂。

②宪法的政策和指导原则通常不能像基本权利那样具有可诉性,但它对立法机关和其他公权力主体同样具有拘束作用。

③宪法政策是宪法构成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宪法中规定的基本国策或者国家政策。

(2)宪法权利自由的实施是衡量一国宪法实施的关键标志。基本原因如下:

①立宪的本意就是为了通过宪法制约公权,保护公民权利自由。

②相对于公权来说,公民处于弱势一方,在权利的实现上,对国家权力有很大的依赖性。 ③公民宪法权利自由的实施程度与宪法文本规定并不总是一致。

(3)宪法权力的实施

①宪法权力是与宪法权利相对而言的概念,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国家机关依法享有的权力,表现在宪法文本卜则为宪法权力条款。

②实施宪法权力条文主要要达到两方面的目标:

a. 宪法权力得到良好的分立制衡、相互尊重和合作;

第一,分权和制衡

实施宪法权力条文,首先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分权和制衡,这样才能防止权力集中和腐败。分权制衡本身不是目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权保障。

第二,权力的相互尊重和合作

权力分立不是绝对的,分权制衡同样允许甚至要求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和谐运作,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使权力为人权服务。

b. 充分发挥权力服务于人权的功能。

宪法权力条款的日的不是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人权。要使权力真正成为人权保障的造福之剑,必须将权力纳入宪法规范和控制的范围内。

3. 简述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国家机构中的表现。

【答案】民主集中制是指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即在民主基础卜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发扬民主的过程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管理,实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过程; 实现集中的过程是汇集多数意见,形成统一意志,保证广大人民利益实现的过程。民主和集中都以遵守宪法和法律为前提。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国家权力机关同人民的关系方面。人民在普选基础上选出代表,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从而形成一个从民主到集中,由集中再回到民主的良h}循环过程。

(2)在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机关居于核心地位。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决议等规范性文件,其他国家机关必须贯彻执行。

(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遵循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注意尊重地方国家机关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其首创精神。

4. 我国宪法所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通过哪些途径实现?

【答案】总体而言,我国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主要表现在三人方面:一是物质保障; 二是政治保障; 三是法律保障。具体分析如下:

(1)宪法在确认公民基本权利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水平,来确认权利和自由的范围、内容以及对公民的保障。具体表现为:

①客观上十分需要而又非确认不可的就坚决写进宪法。例如,1982年宪法中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和诽谤”的条款。

②能够做到的或者经过创造条件可以逐步实现的,就根据能够做到的程度,作出实事求是的规定。如关于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宪法既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又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以逐步满足广大青年和职工迫切要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保证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③从实际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做到的,宪法就不予确认。如由于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造成大城市人口密集与生产、生活各力一面不相适应的紧张状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重大改变,宪法就暂不确认1954年宪法中“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的条款。

(2)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保障和物质保障。

公民任何权利和义务的实现都离不开法律上和物质上的保障。我国宪法在确认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具体措施来保障它们的实现。如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同时,宪法又规定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种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又如,宪法规定对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5. 谈谈我国2004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大深远意义。

【答案】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第24条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第33条第3款,这是中国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我们的国家和每一个公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它确立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的基本目标和使命。

宪法关于保障基本人权的条款是宪法的核心,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机构是为保障公民基本人权服务的,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的目的,而国家机构仅仅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足以昭示国家未来立法的宗旨和方针,并且为国家行政和司法设定范围。因此,人权原则与其说是为公民设定的一种权利,还不如说更是为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设定的相应的义务。

(2)人权入宪使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具有了新的内涵,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基本的宪法准则。 人权在本质上是个人对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正当要求。宪法对国家人权责任和义务的宣告,就是明确国家权力的宗旨和界限,规定国家应当对公民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上,公民是享有人权的主体,国家是保障人权的主体,是义务的承担者。公共权力必须保护人权,否则,就是违宪。依法治国首先就是要以宪治国。宪法对国家人权责任的规定,为人权提供了明确的宪法保障,是宪法的新发展,也为我国法治的发展确立了根本的准则。

(3)人权入宪,对于提高全社会的人权意识,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人权是当今世界受到普遍接受的时代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人权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变成一种信念才能发挥其巨大作用。我国宪法对人权的规定是相当全面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都受到我国宪法的承认和保护。我国宪法高举起人权旗帜,表明了我国促进人权的决心,也昭示了人权的神圣性和崇高地位,这必将促使全社会从宪法的高度来看待和接受人权。权利观念的创新,必将推进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

(4)突出了人权价值和理念,为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注入了新的意义。

以前宪法之所以没有采用“人权”概念。一是认为人权概念是资产阶级的“专利”; 二是作为法律术语,人权一词的含义比较笼统和含糊,而“公民基本权利”在主体和内容上都比较确定。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