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836自然地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综合自然地理学
【答案】综合自然地理学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整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2. 大气环流
【答案】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某一大范围的地区,某一大气层在一个长时期的大气运动的平均状态或某一个时段的大气运动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称为大气环流。它是完成地球大气系统角动量、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平衡,以及各种能量间的相互转换的重要机制,又同时是这些物理量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通常包含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和平均径圈环流三部分。
3. 沉积作用
【答案】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广义的沉积作用指造岩沉积物质进行堆积和形成岩石的作用,包括母岩的解离、解离物质的搬运和在适当场所的沉积、堆积,以及经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固结为坚硬岩石的作用;狭义的沉积作用指介质中悬浮状物质的机械沉淀作用。按沉积环境可分为大陆沉积与海洋沉积两类;按沉积作用方式可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三类。
4. 大陆岛
【答案】大陆岛是指位于大陆附近,在地质构造上与邻近的大陆有密切的联系的岛屿。大陆岛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它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但它的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例如,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科西嘉岛、新地岛、格陵兰岛、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许多大陆岛常成列分布在大陆外围,形成弧形列岛,亚洲大陆东岸的弧形列岛最典型。
5. 矿物
【答案】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大部分矿物为晶质固体,亦有少数旱液态和气态。自然界中单质矿物为数极少,而化合物构成的矿物则占绝大多数。晶质矿物因化学成分不同,结晶构造及几何形态也不同,但成分相同的物质因形成环境有别也可有不同的结晶构造与外形。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6. 地方性分异
【答案】地方性分异是指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它是中尺度的地域分异,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和自然综合体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常常表现相互系列性和重复性规律。
①系列性是指在地方地形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和自然综合体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依次更迭;
②重复性是由于近期发育历史相同,几个小流域内各自然单元重复出现,组成多次重复的组合。
7. 假整合
【答案】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表明发生上升运动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8. 沉积岩
【答案】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又称水成岩。它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风化作用是沉积岩的物质来源的主要渠道,风化的岩石颗粒,经大气、水流、冰川的搬运作用,到一定地点沉积下来,受到高压的成岩作用,逐渐形成岩石。它保留了许多地球的历史信息,包括有占代动植物化石,沉积岩的层理有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
9. 变质作用
【答案】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于是就把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10.砾石和砂土
【答案】砾石是沉积物分类中的一种名称。常以符号G 表示。指平均粒径大于1毫米的岩石或矿物碎屑物。按平均粒径大小,又可把砾石细分为巨砾、粗砾和细砾三种:平均粒径1~10毫米的,称细砾;10~100毫米的,称粗砾:大于100毫米的,称巨砾。砾石经胶结成岩后,称砾岩或角砾岩。
砂土是指土壤颗粒组成中砂粒含量较高的土壤,土壤质地的基本类别之一。根据国际制的规定,砂土含砂粒可达85~100%,而细土粒仅占0~15%。我国规定,砂粒(粒径1-0.05毫米)含量大于50%为砂土。砂土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养分含量少,土温变化较快,但通气透水性较好,并
易于耕种。在利用管理上,要注意选择耐旱品种,保证水源,及时灌溉,注意保墒,施肥时,应薄施勤施。
11.经济环境
【答案】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生产力实体具有二重性,从自然属性来评价,这种地域特征属于人为环境:从技术经济角度考察,这种地域则属于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
12.气溶胶粒子
【答案】气溶胶粒子为大气悬浮圆体杂质和液体微粒。除山水汽变成的水滴和冰晶外,主要是大气尘埃和其他杂质。其半径一般为1x10~1x10cm ,多集中在低层大气中。气溶胶粒子的主要来源有自然源和人工源两种。自然源包括火山灰、宇宙尘埃、陨石灰烬、植物花粉抱子、岩石风化后的粉尘、森林着火后的灰烬、海水溅沫蒸发后残留在空中的盐粒等。人工源主要是人类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烟、粉尘等。
2-8
二、分析题
13.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各有何特征?
【答案】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的特征分别为:
(1)东部季风区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特征
东部季风区的垂直自然带均以山地森林各分带为主体,而且一般由两个以上森林类型所组成;植被多属中生类型,生物化学风化占优势,发育各类森林土壤,呈酸性反应;每一个温度带的垂直带谱结构都反映着该水平地带的特征。
(2)西北干旱区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特征
由于水分状况的不同,垂直自然带带谱结构的基带由灌丛草原向干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而山顶都有草甸;土壤由栗钙土向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过渡;植物种类中,旱中生或旱生种类逐渐占优势,土壤豁化过程明显,碳酸钙累积更丰;垂直自然带的阴、阳坡之间差别明显。
(3)青藏高寒区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特征
青藏高寒区以垂直分布现象非常显著为特点,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地域紧密结合,具有独特的色彩。
①东南部山地,受湿润气流影响较大,垂直自然带以山地森林各分带为主体,与东部季风区相类似,不同之处是由于海拔较高,森林以上各分带发育。
②腹地和西北部,寒冻、干旱剥蚀作用普遍,物理风化强烈,发育着高山草甸土、草原土、荒漠土等高山土壤,质地粗疏,呈中性至碱性反应,植被以寒旱化或旱生类型为主,以高山草甸、草原或荒漠带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