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传统山水画构图模式的发展及其与笔墨形式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山水画、“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构图、笔墨程式化

  摘要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和笔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按照绘画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强弱可将传统山水画在构图方面的发展分为“无我之境”模式和“有我之境”模式,从时间上讲,北宋中期以前的山水画属于“无我之境”模式的范畴;北宋中期以后经过了短暂的过渡之后,从南宋开始,山水画在构图方面属于“有我之境”模式的范畴,由前者过渡为后者是山水画的一大发展。随着笔墨程式化的进程愈加迅速,北宋中期以前以追求“写实性”为主的山水画逐渐发展为追求“写意性”的山水画。山水画家们对笔墨本身的关注亦远远超过了对自然和绘画本身的关注,就使山水画失去了“天人合一”的可能,山水画家们倡导的“师法自然”以及“气韵生动”更无从谈起。
对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模式及山水画构图、笔形关系、构图与笔墨的关系进行梳理,目的是为了总结古人得失,借古开今,说明除笔墨以外,构成山水画的其它美学要素中,构图以及笔形关系是不能被忽略的部分。构图决定主题的表达,亦能体现出画家的心境,和谐的笔形关系有利于绘画主题的表达,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以及“气韵生动”的最高美学理想。而单方面偏重于对笔墨的训练和重视,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迟缓的最重要原因。山水画家应当注意到构图和笔墨之间的制衡关系,那些强调文人画“以书入画”和笔墨符号化的论调弱化了笔形关系,“聊以自娱”的创作目的又使得绘画与书法相结合,变得异常复杂。山水画的构图和笔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笔形关系有待于近一步完善。在尚未改变媒材的现代,中国的山水画家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山水画诸多审美要素之间的制衡关系,从而使文人山水画找到出路,有所发展。
围绕上述论点,我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研究,即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可视资料以及现场考察。在论文准备阶段,我主要进行的是查阅文献资料的工作。论文涉及到的文献资料主要分为美术史资料、古代文献、美术理论资料以及古代哲学文献等。这些文献是进行论文写作的理论依据。与此同时,我进行了可视资料的搜集工作,对论文中涉及到的美术作品进行过细致的分析,不仅如此,我尽可能地参观美术展览,总结现代美术作品的样式、风格,为论文的写作积累了一定的资料。在论文写作阶段,我进行了实地考察的工作,为论文的论点找到现实了依据。
通过以上三种途径,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构图模式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形成两种模式之间过渡的推进力量、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等等。由此,我得出的结论是:现代的山水画家应当借古开今,且应当打开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使绘画主体与绘画客体相结合,绘画主体与绘画本体相统一,最终实现古人提倡的“气韵生动”的最高美学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