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21国际新闻传播综合考试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概念题

1.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答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台创办于1940年,呼号是XNCR , 1943年由于设备发生严重故障,暂停播音,抗战胜利后恢复。广播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权威报刊重要文章、国内外新闻、音乐、科学常识、革命故事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从空中突破了国民党的封锁,把声音播送到了国统区。在抗战时期,对口军广播在瓦解敌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中国广播事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 黄远生的“四能”

【答案】黄远生的“四能”是黄远生的主要新闻思想。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被戈公振先生称为“报界之奇才”。他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在新闻思想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四能”说,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他说:“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是谓能想; 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 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 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黄远生本人正是实践这“四能”的模范。

3. 国闻通讯社

【答案】国闻通讯社是大革命时期规模最大的民营通讯社。1921年9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起初受孙中山和浙江军阀卢永祥等资助,实为反对直系军阀的联合势力的宣传机构。该社主要以邮寄的方式向各地报社发稿,后陆续在北京、汉口、天津等地设立分社。国闻通讯社所发的消息,以详确报道事实为主,不加议论。国外消息和各国报纸上的重要消息,则随时译述,供报界采用。1924年8月胡政之创办《国闻周刊》作为通讯社的附属刊物,记载每周国内外大事,并加以评论,执笔者有胡政之、张季莺等。1926年新记公司成立后,国闻通讯社及《国闻周报》实际上成为《大公报》的附属机构,胡政之将国闻通讯社总部迁到天津,继续发稿,成为北方通讯社中的巨璧。国闻通讯社1936年停办。

4. 六科

【答案】六科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的简称。各科设给事中,直接辅助皇帝处理公务。六科每日派员到会极门领取皇帝批复的章奏,将其中可以发抄的,逐日编辑成册,供各部门抄录,成为邸报的母本。此外,六科还有多方面的工作,如皇帝接见臣僚时记录谕旨,监察六部

工作,参与议论朝政、考核官吏等朝廷重大活动,还可以对皇帝批复的章奏提出不同的意见(即“封驳”)。这些都扩大了邸报材料来源。

5. RadioPeking

【答案】RadioPeking ,是北京广播电台的呼号。北京广播电台于1950年4月10日宣告成立,以“RadioPeking" 为呼号,用英语、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缅甸语、泰语和印度尼西亚语7个外国语种播音,此外还用普通话、广州话、厦门话、潮州话和客家话对海外华人华侨播音,每天播音时问为11个小时。

6. 台湾《苹果日报》

【答案】台湾目前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于2003年5月2日在台北创刊,给台湾报业带来的冲击,被岛上报人称之为强烈的“苹果冲击波”。《苹果日报》十分注重社会新闻,一版头条常常是社会新闻,一改《中国时报》、《联合报》多以政治大事作为头条新闻的风格。报社要求记者用最快速度,将现场侧面或事件新闻带回编辑部; 一旦发生重要事情,记者“要比警察更早到达现场。”

7. 《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

【答案】《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无线电广播的规则,1924年8月由北洋政府交通部颁布。规则中明确规定,允许民间装设收音机,从而改变了原来严加禁止的办法。规则还就收音机装设范围、收听内容、收音机收费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这个规则的颁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不久,北洋政府责成东北无线电长途电话监督处在北京、天津、哈尔滨、沈阳等地筹建广播电台。

8. 《文萃》周刊

【答案】《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孟秋江等创办并主持编务,初为文摘性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沟通大后方与收复区的民主舆论,将内地民主运动扩展至收复区。1946年6月由黎澎接办并任主编,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以适应新的斗争需要,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真相,反映人民群众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述评性特稿日渐增加,使“述评”成为《文萃》的特色。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9. 《大清报律》

【答案】《大清报律》是1908年1月清廷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纸法拟订的一部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1908年3月奉旨颁行。报律除了报刊禁载规定外,还新增了不少限制性条款,进步之处是在报刊创办这一问题上,由批准制改为注册登记制加保证金制,办理这一手续的部门也由巡警衙门改为行政部门。《大清报律》虽是资本主义的形式,但规定报刊样品

须事先送呈有关管理部门审查,内容含有大量的封建文化专制主义色彩。1911年,《大清报律》改称为《钦定报律》,保存了原“报律”的主要内容。

10.严复

【答案】严复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曾赴英国留学海军,回国后任海军教学工作。甲午海战后,作为海军成员的严复感到痛心疾首,连续在天津《直报》上发表文章,猛烈抨击科举制度和封建君主制度,提出了“开民智”、“厚民力’,、“明民德”的主张。这些文章发表在”公车上书“之前,在当时的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1897年,在维新派办报热潮的推动下,严复与友人集资创办了《国闻报》和《国文汇编》,大力鼓吹变法维新。《国闻报》成为了当时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基地,一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口报。严复认为办报的目的是“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他在《国闻报》上翻译并发表了《天演论》,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论学说,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严复并不赞成维新派倡民权、开议院的主张,属于维新派中的右翼,且很少与康、梁交往,故戊戌政变后未被追究。之后他潜心翻译工作,思想渐趋保守。

11.“癸丑报灾”

【答案】“癸丑报灾”是指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乘着军事上的胜利,对国民党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的大规模的镇压。各地国民党报刊,均被以“乱党报纸”的罪名查封,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和民国元年的500家相比,锐减300多家,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因为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所以人们把报界的这次浩劫称为“癸丑报灾”。

12.徐彬彬

【答案】徐彬彬名凌霄,笔名彬彬、凌霄汉阁主,江苏宜兴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他与黄远生、刘少少一起被誉为“民初三大名记者”。他在政治上认同改良,与立宪派、共和党关系密切。1916年起,徐彬彬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时报》和《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长期为两报撰写北京通讯。徐彬彬长于文学,娴于经史,熟悉历史掌故,因而他撰写的通讯文笔优美而又富于情趣,深受读者欢迎。另外,他对京剧颇有研究,所撰剧评多有创见。30年代起,徐彬彬长期担任天津《大公报》副刊主编,在《凌霄随笔》、《凌霄汉阁笔记》等栏目连载文史短文,介绍我国文物、典章制度和历史掌故,如数家珍。

二、简答题

13.什么是“新文体”? 它有何特征?

【答案】20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它具有以下特征:

(1)基本特征

平易畅达、语言丰富(哩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