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10政治学原理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辨析题
1. 政治权力作用过程是政治权力能量转化为政治后果的过程,所以使用政治权力的能量与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成正比。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政治权力的作用是指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政治权力主体必然要把政治权力施诸社会和其他政治力量甚至自然界。
(2)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效益。政治权力的作用过程是一个政治权力能量转化为相应作用后果的过程,这就造成了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问题。一般说来,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与成本成正比关系。但是,在实际政治过程中,政治权力作用成本与收益之比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政治权力付出的实际能量、作用层次、作用时间、政治权力客体反作用的能量、方向、时间等等。
综上所述,使用政治权力的能量制约着政治权力作用成本与收益之比,题目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2. 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政治制度变革是改革政治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要求的部分。我们只能说政治文化具有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的功能,但并非政治制度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2)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得以有效运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①政治文化对于确立政治制度的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功能是指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性质和形式的规定;
②政治文化对于维持政治关系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③每一场政治文化的变革,都与政治制度的变革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此,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内容对于政治制度的维系或变革,具有很大的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所以,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简答题
3. 当代两党制的新变化。
【答案】两党制是指两个同等规模的政党争夺职位,双方各有几乎相等的机会赢得足够的选民支持,以取得垄断的执政权的体制。英国和美国史典型的两党制的例子。当代两党制出现以下新变化:
(1)政党的阶级基础趋向一致
美国的两党松散的结构,相互的交融是其政党制度一大特征。英国在工党崛起前,自由党、保守
党都是有产阶级的代表,而在工人运动基础上建立的工党虽有较广泛的劳动者支持,但仍然是体制内政党。“二战”后,各政党的成份逐渐向中产阶级发展,保守党和工党的社会基础不如成立之初那样经纬分明。
(2)两党政策与立法的趋同现象是又一显著特点
战后以来至70年代末,英国的两党执行的政策趋同现象非常明显。1945年,工党政府所执行的许多内外政策,如外交、防务、经济、移民、治安、教育和非殖民化等政策,为以后历届保守党政府的政策奠定了基础。“巴茨克尔主义”清楚表明了两党在经济政策上的一致性。趋同现象反映在立法上,政府更迭,执政党并不轻易否定上届政府的立法,而且往往重提下台政府因大选而搁置的一部分议案,甚至是在野时所批评、攻击乃至于反对的某些议案。例如,1970年,新上台的保守党政府重提被上届工党政府搁置的14项议案; 1974年,工党政府重提保守党政府搁置的巧项议案。而且两大政党议会党团中持中间态度的议员逐渐占了优势,两大政党之间因此而有了较多的共同点。两大政党的政策、行动均注重实效,而并不以抽象的意识形态为指导。这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两党制得以长期、稳定存在的原因。每种政党制度都有运行于其中的国际、国内的“生存”环境,环境是恒动而非静止的,所以一党制,多党制、两党制仅指相对稳定的框架性政党运作机制。英国是传统、典型的两党制国家,但也出现过自由党和工党联合执政的历史。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受英国影响较深的国家,虽也实行两党制,但一也有其特殊之处,这些国家中小党具有较大作用,在议会中越来越多的政党能占据议席。对立的一方或双方都需要组成政党联盟。如澳大利亚,两大政党一是工党,另一个是自由党一国家党联盟,该联盟比较稳定,先后联合执政31年,实际起着同澳大利亚工党相对立的两党制中另一极的作用。
4. 试用杰裴逊的分权制衡理论简析美国共和政体的特点。
【答案】分权制衡是指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权力,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而又互相制约和平衡。杰裴逊将洛克、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同孟德斯鸡的分制原则成功结合起来,形成了他权力制衡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杰斐逊分权制衡思想表现在美国共和政体上具体表现为:
(1)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美国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议会、总统与法院系统独立行使,同时,三个系统之间又通过“违宪审查”“立法否定”“弹幼”等制度进行相互制约。
(2)中央与地方分权、相互制衡。美国在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上,中央享有最高的行政、立法、私法、外交、财政等权力,与此同时,地方也不同程度地享有对于地方事务的自主权力。由此构成了中央与地方既相互分权,又相互制约的局面。
(3)人民对政府权力的制衡。美国宪法规定,国家总统、国会议员都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选民有权监督他们的行为。通过选举权、监督权等权利形成了人民对于政府权力的制衡。
5. 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案】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
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政治知识、政治价值、政治信念及政治行为模式的获得受着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政治社会化的形成和传播,需要一定的途径或方式。一般来说,主要是通过如下途径或方式来实现的:
(1)家庭。作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家庭教育在政治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儿童阶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个人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影响人们政治社会化形成的主要途径。
(2)学校。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教育显然是最系统化和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总之,学校是正式、有效和系统地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场所。学校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也是人们获得政治文化知识的最重要的场所和途径。
(3)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它包括亲朋好友、生活环境、工作场所等等。社会环境对于人们政治心理、政治人格、政治知识的形成和获得,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4)社会组织。社会政治组织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组成的社会成员的集合体。政治组织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宣传组织的主张、信仰来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取向,以及通过组织的活动向其成员传播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培养其成员特定的政治文化。
(5)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在现代社会,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当代大众传媒是政治文化传播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此外,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歌、国徽、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重大历史事件,也会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情感、政治思想观念和政治评价标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影响。
(6)选举及其他整治活动场合。民主选举是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公民经由直接或间接选举方式推选出国家和地方的各级代表,组成各级机关。在选举期间,公民的一广泛参与政治活动,评价政治代表,里阿杰公共政策,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这些都有助于公民提高政治人士和政治技能。
(7)工作场所。工作场所是政治社会化的正式媒介体。工作场所实施政治社会化的特点是定向选择。例如,个人要想获得某种职业或较高的社会地位时,就会有意识地采纳与这个职业和地位相关的价值和行为。而工作场所一般都有关于这方面的明确规定和规范。在工作场所中,个人对自己的地位、权利、利益均有明确的认识,其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和政治行为也趋于明确化。
6. 简述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答案】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大体分为政治经济学、市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政治学与经济学之所以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是因为:
(1)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导致政治学与经济学联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的问题。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是“效益”问题,即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创造更大的利润和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政治学所关心的则是:“怎样实现公平和社会正义”的问题,也即如何在社会成员中合理地分配社会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