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3综合考试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全球化过程对我国现代化的意义?

【答案】全球化是一个涉及人类社会各个方面、涉及多种学科、具有多种维度的历史过程。全球化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本身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技术力量共同作用的独特结果。

全球化过程对我国现代化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1)在全球化的压力和挑战之下,对我国的民族主权、民族文化和经济社会等一系列的关系产生了影响。

(2)全球化带来的先进科技、管理理念等对我国的现代化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全球化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过程,是一个客观的、正在发生的历史过程。它继承了从16世纪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正在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因此,我国要顺应时代的

,要努力发挥其对我国有利的一面,尽可潮流,不断发展。对我国而言,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能规避不利的一面。

2. 试用自我实现预言理论分析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什么不同。

【答案】(1)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自然现象是指在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影响。社会现象是指所有与人类共同体有关的活动,即产生、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与自然现象相反,是人类群体在自然界的种种反应的总称。

(2)“自我实现预言”理论

“自我实现预言”理论是默顿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托马斯提出的“情境定义”概念和理论,即“如果人们认为情境是真实的,这些情境就会变成真的”。这一定理表明,人们不只对情境的客观方面有反应,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情境所具有的意义也有反应,一旦人们赋予情境某种意义,其随后的行为以及这一行为的结果将受这种意义的影响。

默顿认为,在人类活动的每一领域,不管是社会或公共领域,还是个体或私人领域,都有自我实现预言作用的痕迹。个人的自我实现预言是指发生在个体层面上的互动导致的语言。社会或公众型的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个体间或集体间互动所导致的预言。

(3)“自我实现预言”理论分析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

根据自我实现预言理论,社会现象通常因为一种最初是虚假的但被广泛接受的预言、期望或信念,最终却实现了。这小是因为语言本来是真实的,而是因为太多的人把它当作是真实,并依此进行社会互动。而自然现象则不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即使大多数人依照认为正确的语言

进行互动,也很难使自然现象向预期方向发展。这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特征。

3. 社会角色的类型是怎样划分的?

【答案】社会角色划分的主要类型包括: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根据获得角色的方式划分)

①先赋角色,又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先赋角色是个人后天社会行为的基础,无法随意更改。

②自致角色,又称成就角色或自获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2)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根据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划分)

①规定性角色,是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人们在充当这类角色时,其行为要受到较大的限制。

②开放性角色,是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人们在扮演这类角色时,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3)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根据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划分)①功利性角色,是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日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功利性角色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实现效率日标。

②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日的的社会角色。表现性角色在一个社会中所起的主要是表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的作用。

(4)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划分)

①自觉的角色,是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一般来说,在以下社会情境中,人们会扮演自觉的角色:

a. 一个人刚刚充当某一角色的时候;

b. 在他人在场或他人对此角色提出了明确要求的时候;

c. 特定的环境与任务。

②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

(5)永久性角色和伴随性角色(根据角色承担的延续时间长短划分)

①永久性角色,是伴随人一生的角色。先赋角色大多数都是永久性角色;

②伴随性角色,是随着社会位置或年龄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的角色。自致角色主要是伴随性角色。

(6)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根据角色承担者对角色期望所达到的程度划分)

①理想角色,是社会对某种角色理想的、期待的行为方式。

②现实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际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4. 简述“我看人看我”(费孝通语)所体现的社会学理论观点。

【答案】“我看人看我”所体现的社会学理论的观点有:

(1)从字面上来看,“我看人看我”的意思就是通过别人的眼睛、他人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行为。从这个方面来说,它所体现的就是库利所说的“镜中我”理沦。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一一即他有了某种想法一一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他认为问题不在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与他的群体论相一致,他假定:“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未曾经验过的抽象; 同样,一个社会,当被视为与个体分离的事物时也是如此。真实的是,人的生活可以从个人方面去考察,也可以从社会的,即总的方面去考察。”他的这种认识与极端原子论的个人主义相对立,而以相互作用或相互渗透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特征。

(2)角色理论

米德用角色的概念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米德研究了儿童角色意识的形成,即从想象扮演某个角色发展为成熟地承担某个角色。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例如一个人通过他人对自己角色扮演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从而与他人进行互动。

(3)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论

印象管理是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在头脑中所具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达到这个目标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而实现的,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

5. 什么是社会群体了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1)社会群体的含义

,又称社会团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这个集社会群体(socialgroup )

合体的存在,不仅个人自己能够意识到,而且也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即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