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杭州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史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简要介绍明清时期说唱音乐的发展情况。
【答案】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十分盛行,在众多的说唱音乐中,影响较大的有弹词、鼓词和牌子曲三类。
(1)弹词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由说(说白)、噱(穿插)、弹(伴奏)、唱(唱词)四部份组成的。通常认为,弹词是由宋代的陶真发展而来的。弹词因流传地区不同,有不同的地方色彩,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等,影响最大的当属苏州弹词。苏州弹词语言分“土音”和“国音”两大类,伴奏多用琵琶、三三弦等弹拨乐器,其名称由来当与乐器特点有关。演唱形式有一人的单档、二人的双档和三人的三档。清嘉庆、同治年间,弹词艺人中俞秀山、陈遇乾、马如飞三人以创腔著称,分别创立了俞调、陈调和马调。
(2)鼓词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鼓是最为重要的伴奏乐器,演员边演唱边击鼓,因而得名。鼓词的前身有可能是宋代的“鼓子词”,明代称为“词话”。鼓词在清初有较大发展,盛行于北方,尤其流行于山东、河北一带。小型鼓词只用一个曲调不断反复演唱,长篇鼓词叫做“大书”,摘唱其中的精彩段落叫做“段儿书”。鼓词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大鼓”的形式,如梨花大鼓、梅花大鼓、京韵大鼓等。以京韵大鼓影响最大,其演唱以京音为基础,并借鉴京剧的发音吐字方法,伴奏乐器除鼓、板外,还增加了三弦和四胡。清末民初,著名京韵大鼓表演家刘宝全,创立了“刘派京韵”风格。
(3)牌子曲是明清时期流行的民间小曲以一定形式连接起来的套曲,用于演唱某种故事情节,也是各种曲牌体说唱的统称。如京津的单弦牌子曲、山东的聊城八角鼓等。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南方常用琵琶、二胡、扬琴等。
2.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答案】《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简称《九宫大成谱》,乐谱集,成书于乾隆十一年(1746)。由清庄亲王允禄奉乾隆帝之命编纂,由律吕正义馆乐工常熟清、曲名家周祥钰和邹金生、徐兴华等人采集民间与内府所藏词曲乐曲编订而成。全书共82卷,收有2094个曲牌(包括南曲的引曲、正曲、集曲和北曲的只曲),连同变体共有4466个曲牌; 北套曲185套,南北合套36套,共220余套。包括了唐宋诗词、宋元诸宫调、元明散曲及明清传奇的曲调,并区别正字、衬字,注明工尺、板眼,是研究南北曲音乐的一部非常丰富的参考资料。目前,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有《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刘崇德校译),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有《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曲选》(傅雪漪选译),为研究该谱集提供了重要资料。
3. 简要论述商代音乐的特点。
【答案】商代音乐特点为:
(1)相传商的始祖契因其母吞玄鸟卵而生,因而商族以鸟为图腾,并且有着崇尚鬼神的习俗,这使得商代音乐具有鲜明的巫文明特点。商人非常迷信,《礼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各种神秘的巫术活动十分盛行。商代专门从事占卜活动的女性为巫,男性为现。作为神权统治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不仅具有相当高的地位,而且在频繁的祭祀、巫术活动中,载歌载舞,可谓是当时职业的音乐舞蹈家,“巫乐”由此形成。根据卜辞中的记载,商代祭祀歌舞常常夜以继日地进行,表现内容往往既有降神、祈雨的神秘色彩,也不乏赏心悦目的爱情生活,因而商代的“巫乐”在酣歌狂舞、漫无节制的同时,也是华丽多姿、热闹非凡的。
(2)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商代最后一个帝王封命令乐师制作了华丽放荡的“淫乐”,通宵达旦狂欢,形式奢侈华丽、内容荒诞污秽。“巫乐”和“淫乐”一个是民间音乐,一个是宫廷音乐,两者共同构成了商代音乐的特殊面貌。
4. 工尺谱
【答案】工尺谱是我国古代传统记谱法之一,最早见于明代朱载堉的《灵星小舞谱曲谱》,因用“工”、“尺”等谱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最初可能是唐代的燕乐半字谱,其谱字可能是某种管乐器的音位指法符号,后经宋代俗字谱至明清发展为通行的工尺谱。该谱用“上、尺、工、凡、六、五、乙”等七个谱字及其变体作为音高符号,调号有上字调、尺字调、小工调、凡字调、六字调、正工调、乙字调七个调,其中尺字调、小工调、正工调、乙字调最常用。用板、眼代表强拍和弱拍。传统书写方式为由上向下,自右而左。谱字又有正体和草体的不同。工尺谱在民间广泛应用于戏曲、声乐、器乐等各个领域。
5. 勾栏
【答案】勾栏是宋代出现的百戏杂剧演出场所,又叫勾阑、构栏。勾栏,是栏杆的别名,因所刻花纹皆互相勾连,因而得名。勾栏里通常有戏台、戏房、神楼、腰棚等建筑,因而勾栏多以“棚”为名,如“莲花棚”、“牡悬棚”等,大的可以容纳数千名观众。勾栏中表演的技艺种类繁多,如唱赚、诸宫调、鼓子词、傀儡影戏,还有说经书、讲史、说笑话等。与在路边流动演出的艺人不同,在勾栏中表演的艺人实际上己经是专业化的演员,他们都有自己的艺名,如张五牛、浑身眼等,有的终身只在一处演出。勾栏艺人技艺高超,宫廷经常从中挑选精彩的节目,可见此时民间技艺已经发展到可以与宫廷技艺相抗衡的水平。民间固定演出场所“勾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市民艺术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中国音乐进入了以民间音乐为主体的新时期。
6. 南戏
【答案】南戏是北宋的民歌,也叫“永嘉杂剧”。宋代的南戏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能构充分表达
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剧目一般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南戏的音乐有五声调式构成,风格比较流利婉转,剧本也比较灵活,可长可短,所用的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可随时转换宫调和曲牌。演唱方式既可以独唱,又可以对唱、轮唱、合唱等,凡登场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演唱。南戏到明、清时代变成传奇,为我国后来的戏曲音乐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 《酒狂》
【答案】《酒狂》是魏晋时期阮籍所作的古琴曲,载于《神奇秘谱》等多种琴谱中。根据姚丙炎先生的打谱,该曲采用了三拍子的节奏,音乐主题是一个不断向上跳进、又复渐次下行的乐句。乐曲通过描绘混沌、朦胧的情态,以发泄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其特点是将调式主音和属音等稳定音作为每拍首尾的支点,中间嵌入大跳音程,从而造成节拍轻重颠倒的效果,刻画出酒醉者步履瞒珊的神态。全曲共有五个段落的循环变奏,张力不断加大,感情不断深化,至尾声“仙人吐酒声”才通过较为自由的节奏,将饱满的情绪舒缓下来,最终乐曲在悠长的节奏中结束。《神奇秘谱》解题载:“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即阮籍借助乐曲中醉酒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现实强烈不满,但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心情。《酒狂》一曲,手法简练,形象丰满,思想深刻,展示了文人高度的文化修养,堪称我国古代音乐中的珍品。
8. 《九歌》
【答案】《九歌》是《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舞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九歌》共有11首歌曲:《东皇太一》(祭天神·迎神曲)、《东君》(祭太阳神)、《云中君》(祭云神)、《湘君》(祭湘水男神)、《湘夫人》(祭湘水女神)、《大司命》(祭司人寿命之神)、《少司命》(祭司人子嗣之神)、《河伯》(祭黄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祀阵亡将士)、《礼魂》(送神曲)。从《九歌》的歌辞中可以看出,楚地祭祀作品和中原地区“三颂”庄重典雅的风格完全不同,而是表现出热烈奔放的浪漫气息,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面上是超人间的神,实质上是现实中人的神化,在人物感情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既活泼优美,又庄重典雅,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九歌》句法参差错落,托体兮猗,已经具备歌舞艺术形态的特征,是最能体现“楚辞”特色的作品,也是目前所见最为完整的大型祭神音乐的歌诗篇章,标志着我国歌舞音乐的开端。
二、简答题
9. 简述西周音乐教育机构及其特点。
【答案】(1)概况:西周在历史上建立起了较为庞大的音乐教育机构。最高乐官为大司乐。大司乐即大乐正,掌大学,为乐官之长; 乐师即小乐正,掌小学,为乐官之副。其机构可以分为行政、教学和表演三个部分,据《周礼》的记载,当时音乐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确切可考的有1463人,除了少数低层贵族以外,绝大部分是胥、徒、上瞽、中瞽、下瞽、胝嘹、舞者一类的奴隶阶级。西周音乐教育机构各类人员有明确分工。大司乐,教国子乐德、乐语、乐舞; 乐师,教国子小舞,有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