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东北大学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史基础知识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6年东北大学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史基础知识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6年东北大学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史基础知识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 9 2016年东北大学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史基础知识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三) 16 2016年东北大学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史基础知识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四) 23 2016年东北大学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史基础知识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五) 29

一、名词解释

1. 八佾舞于庭

【答案】西周礼乐制度下,音乐的等级化体现在享用乐舞的规模上,所谓“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这里的数字都是指“佾”,即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八佾之舞”是天子专门享用的乐舞。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桓子在自己的庭院里演出了天子方能享用的“八佾之舞”,违背了礼的规定,引起孔子的极大愤慨。《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一事件的发生,真实地反映出春秋时期,西周礼乐制度趋于崩溃的历史事实。

2. 蒲松龄俚曲

【答案】蒲松龄俚曲是清代一种说唱音乐形式。清代初叶,我国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部分故事,采用当地方言和元、明、清时广为流传的各种小曲,编写成有说有唱、通俗易懂的民间说唱形式,为其家乡(山东淄川一带)群众世代传唱,人称“蒲松龄俚曲”或“聊斋俚曲”。蒲松龄但曲共有《墙头记》、《磨难曲》等14部作品,目前已搜集起13部,最有代表性的当推《磨难曲》。蒲松龄但曲中共用了53个曲牌,主要来自元明以来的小曲(如《耍孩儿》、《玉娥郎》等),少数来自明清的戏曲(如梆子腔等)以及一些船歌、山歌和少数民族乐曲,口前搜集到的有《耍孩儿》、《银纽丝》等12个曲牌。蒲松龄但曲较多地运用了拖腔、装饰音和滑音,并结合淄川方言,在唱腔韵味上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伴奏形式则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表演时往往只有一个演员演唱或说白。其音乐风格质朴、优美,体现了民间歌曲的艺术风格。

3. “六代之乐”

【答案】“六代之乐”简称“六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六部作品及祭祀对象分别是: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用以祭天神; 尧时的《大咸》,用以祭地神; 舜时的《九韶》,用以祭四望; 禹时的《大夏》,用以祭山川; 商时的《大漠》,用以祭先妣; 周时的《大武》,用以祭先祖。前三部乐舞属于原始社会时期,都以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作品则是歌颂了三代奴隶制统治者的文德武功,由前三部乐舞“颂神”转向后三部乐舞“颂人”,完全符合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之际文化性质的演变轨迹。“六代之乐”除用十祭祀大典之外,还在重大宴享活动中表演,因此,它兼有雅乐和燕乐的双重性质。今日,“六代之乐”早已名存实亡,只有《大武》的内容、结构、歌词还部分地在文献记录中保存了下来,但它集黄帝至西周初年六个时代的史诗、音乐精华为大成,是西周统治者一项伟大的文化创举。

4. 《声无哀乐论》

【答案】《声无哀乐论》是我国一部古代音乐美学论著。魏晋时期嵇康所作,集中体现了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文章以“东野主人”代表自己,以“秦客”作为自己虚设的论敌,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一问一答的八次辩论,步步深入地论述了声(泛指音乐)究竟有没有哀乐变化的核心问题。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即“声无哀乐”,他明确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 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的观点,即是说感情与音乐二者之问并无关系,音乐中并不包含哀乐情感的变化。嵇康之所以提出“声无哀乐”的观点,在于他所处的时代己将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音乐思想绝对化,机械地将音乐和政治等同起来。嵇康力图摆脱这种僵化的音乐教化观点,而自己却又走人了另外一个极端。尽管如此,《声无哀乐论》中仍然涉及了音乐美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音乐的本质、功能、审美感受等,是我国1700多年前提出的带有自律论色彩的音乐美学论著,至今仍不失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并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5. 相和歌

【答案】我国汉代在北方兴起的民间歌曲形式。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它不仅取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而且加入了乐器伴奏,唱的人还要敲打一种节奏性乐器——节。由此可知,相和歌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它的内容和形式均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它还是魏晋时兴盛起来的民间音乐——清商乐的先声。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汉魏时的大型歌舞套曲——相和大曲。

6. 简述四大声腔的流传区域和艺术特征。

【答案】四大声腔是指明初至清中叶流行于江南各地的南曲声腔,包括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明初至清中叶300余年的时间里,以四大声腔为代表的地方声腔的兴起,开创了以南曲为主体的戏曲传奇时代。

(1)海盐腔产生于浙江海盐,南戏四大声腔之首,明代以来在上层社会十分流行,音乐风格幽雅、文静,演唱多用官话。

(2)余姚腔源于浙江会稽,产生于元末明初,明中叶成为遍及南北的重要剧种之一。弋阳腔元代出现于江西弋阳,流传地区十分广泛,除两京、湖南、闽、广以外,明代还传至云南、贵州等地。

(3)弋阳位于江西东部,这里原有的山歌,小曲很发达。南戏传到这里之后,结合当地的汉族民间曲调而形成弋阳腔。弋阳腔的腔调可变化,易于吸取溶化其他曲调,因而传到各地之后,又吸收了当地的民间乐曲而形成新腔,成为一支在湖南、广东、四川等影响比较大的声腔。弋阳腔的特点是有帮唱、唱腔,用鼓板击节,演唱形式“一人唱而众和之”,即一人演唱众人帮腔。伴奏乐器只有打击乐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4)昆山腔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因元末居于昆山附近的顾坚始创而得名,明代魏良辅等一批戏

曲音乐家对昆山腔的唱腔做了进一步加工提高,改革后的昆山腔曲调细腻婉转、轻柔舒缓,人称“水磨腔”,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7. 昆山腔

【答案】昆山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又名昆腔、昆曲,由元末居于昆山附近的顾坚所创,至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等一批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做了进一步的加工提高。改革后的昆山腔,曲调细腻委婉,转音若丝,人称“水磨腔’,、“冷板曲”。其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在伴奏音乐方面,魏良辅等人把弦索、箫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创立了一个完整的伴奏乐队,不只用于清唱,也用于戏曲舞台。传奇作家梁辰鱼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了剧本《浣纱记》,对昆山腔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舞台表演方面,昆腔吸收了宋元以来诸多曲种的精华,创造了当时最为完整的表演体系,从而由苏州、松江一带迅速流传到杭、嘉、湖地区,进而遍及全国各大城市,迎来了昆山腔剧种的黄金时代。清代中叶以后,昆腔逐渐衰落,其主导地位逐渐为梆子、皮黄两大声腔剧种所取代。

8. 为调式

【答案】为调式是乐学术语。日本学者林谦三在《隋唐燕乐调研究》中创用。为调式相当于我国古代旋宫术语“左旋”。在“为调”中,如黄钟商应理解为黄钟律为商声,即无射均之商声或商调式。

二、简答题

9.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音乐思想。

【答案】墨家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其思想在《非乐》篇中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音乐是统治阶级奢侈生活的表现,不仅劳民伤财,多了还有亡国之危。儒家宣称音乐能消饵祸端,使国家昌盛的观点,墨子则针锋相对的指出:音乐不能解决当时的三大问题一一老百姓没有食物、缺乏衣物、没有休息时间。此外,音乐不能使骗子停止欺诈,不能使强者停止欺凌弱小,不能消除战争。墨家的观点代表了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以狭隘的功利观点完全否定了音乐活动。

10.“曾侯乙墓乐器群”在古代音乐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与价值? 为什么被称作“震惊世界的重大音乐考古发现”?

【答案】(1)出土的乐器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随县城郊擂鼓墩。这一墓葬共出土乐器125件,125件乐器共包括编钟65个,编磐32个,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瑟12件,鼓4件,旎2件,排箫2件,笙6件。

(2)特点和价值

该墓出土乐器主要集中在墓葬的中室和东室,呈现出正殿和寝宫的排场。中室编钟、编磐排列三面,体现了“诸侯轩悬”的规格。此外,还有不同形制的鼓以及配套的竹木丝弦等乐器,这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