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普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依恋
【答案】依恋指婴儿和照看人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表现为婴儿和照看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2. 自上而下的加工
【答案】自上而下的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运用己有知识和经验对知觉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与自下而上的加工相对。知觉者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刺激物意义的确定起一种定向作用,由一般知识引导知觉加工,较高水平的加工制约较低水平的加工。更多地使用在非良好的知觉条件下,可使人更好地处理一些刺激的双关性和不确定性。
3. 心境
【答案】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心境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别。某些心境可能持续几小时; 另一些心境可能持续几周、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心境持续时间的长短,与人的气质、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人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决定着心境的基本倾向,对心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4. 内隐记忆研究常运用的间接测试
【答案】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间接测试是指在测试阶段控制条件使被试没有意识地利用学习阶段所学材料的测验。经常运用的间接测试包含语言与非语言的间接测验。语言的间接测验有补笔测验、模糊字命名、词汇判断以及单词确认等测验形式。非语言信息的间接接验包括熟悉物体的非语言信息的间接测验、熟悉和不熟悉人物面孔的间接测验和新异物体和图案的间接测验。
二、简答题
5. 人是如何听到各种音高的?
【答案】音高(或音调)是人对声波频率的主观属性,它首先和声波频率有关。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主要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大小有关,但并不是完全由刺激频率决定的,它也取决于声音刺激的强度。对此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来加以说明。
(1)频率理论
由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铃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联接着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 声音的振动频率提高,铃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由于人耳基底膜可、能作1000Hz 以上的快速振动,但能够接受超过1000Hz 以上的声音,因而这个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2)共鸣理论
在赫尔姆霍茨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就像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由短纤维发生共鸣做出反应; 声音刺激的频率低,由长纤维发生共鸣。人耳基底膜约有24000条横纤维,它们分别反应不同频率的声音,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从而产生不同音调。该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声音分析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3)行波理论
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之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镜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析。
(4)神经齐射理论
由韦弗尔提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 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对它们单独做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以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Hz 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
总体来看,可以讲神经齐射理论看作是频率理论的延伸,将行波理论看作是位置理论的延伸。位置理论适合解释1000Hz 以上的高频声音,频率理论适合解释频率5000Hz 以下低频声音,神经齐射理论对于1000Hz-5000Hz 的声音均可解释。
6. 什么叫做盲视? 心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的?
【答案】(1)盲视
盲视是Weiskrantz 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在盲区中呈现客体,患者报告看不到客体,但能准确确定客体的位置、运动方向等刺激属性,即产生了知觉行为和意识的分离,心理学家称之为盲视。盲区是用动态视野检查法确定的,患者的头固定,一个光点慢慢从一只眼睛视野边缘开始向中心移动,患者看到光点后,光点回到边缘从另一角度再开始移动。这样过程重复多次,就能绘出视野中不能够识别的区域,称为盲区。
(2)对盲视的解释
对于盲视现象,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的大脑中存在两种视觉系统:焦点系统和周围系统。
①焦点系统管系统的识别与再认,即膝状体一纹区视觉系统,它包括视网膜中央凹在内的中心区、外侧膝状体和初级视皮层区。周围系统管客体的定位,即视网膜背盖视觉系统,包括视网膜的中央凹区域及边缘区域,上丘和外纹状体。
②盲视病人因初级皮层区受损而全盲,虽然他们能正确辨认诸如运动朝向、不同波长光波、形状等刺激属性,但他们还是看不到任何东西。即病人的周围系统功能还残留,但焦点系统则因受损而不起作用了。
因此,盲视现象出现是由于病人焦点系统受损功能完全丧失而周围系统功能残存造成的。 7. 请简述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
【答案】短时记忆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为一分钟左右,作为三级记忆系统的中间环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有:
(1)觉醒状态
即大脑皮质的兴奋水平,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
(2)组块
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可用组块作为单位来测量。所谓组块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中已变为相当熟悉的一个刺激独立体,如一个字母、一个单词、一个数字、一个成语等。米勒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个组块,这个数量是相对恒定的。这就是短时记忆的组块理论。组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
(3)加工深度
认知加工深度也是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加工深度越大,越易于短时记忆编码。
8. 简述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答案】(1)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己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它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象等。
(2)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个特征。
①流畅性:是指智力活动灵敏迅速,畅通少阻,能在较短时间内发表较多观念,是发散思维的量的指标;
②灵活性:是指思维具有多方指向,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功能固着、定势的约束,因而能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念;
③独创性:是指思维具有超乎寻常的新异的成分,因此它更多表征发散思维的本质。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如“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9. 如何科学地理解人的心理现象?
【答案】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 客观现实是产生心理的源泉; 心理是对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