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洛阳师范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普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编码特定原则(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 )

【答案】编码特定原则是指学习时对整个情境特征一起编码贮存的心理现象,即在学习时进行编码工作后(包括学习材料及学习时的内外在情境),如果检索时的内外在情境和编码时的情境相似,则情境可提供额外线索,记忆较容易提取。

2. 马赫带现象及机制

【答案】马赫带现象是指在视觉效应的研究中,发现明度感觉并不完全与光强变化相符,故存在一种明度对比的视觉效应。例如,人们在明暗交界处感到明处更亮而暗处史黑的现象被称为“马赫效应”或“马赫带”。

这种现象的机制是感觉神经系统中存在的侧抑制。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对方向上行发放神经冲动的现象。因此,单一感受细胞的神经电活动会受到周围细胞活动的影响。当人同时看明暗相间的区域时,明亮区域对感受细胞的刺激比黑暗区域的刺激强得多,明亮区域的强刺激会抑制与黑暗区域相对应的感受细胞的反应,这就加强了对明暗交界处的反应差别,形成强烈的感觉对比。马赫带现象属同时对比,是由同一感受器同时接受两种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

3. 组块

【答案】组块是心理学家米勒(Miller ,1956)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

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短时记忆贮存系统一般接收

个单位的量。改变组块的容量可以增加记忆容量和效率。通过组块可以使人记住更多的知识内容。

4. 认知过程

【答案】认知过程一般指感觉、知觉、学习和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等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就是认知过程。

二、简答题

5. 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机率就会提高。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1)二者联系

①操作性条件反射对理解复杂的心理现象有进一步的意义。它是对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

②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有共同规律。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而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 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而且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

(2)二者区别

①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狗流唾液? 是食物。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很明确;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白鼠去抓机关? 只好认为是由它身体内部的某些情况。

②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 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

③反应方式不同。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 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往往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操作性条件反射。

6. 简析知觉信息加上的基本机制。

【答案】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知觉的信息加工主要有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两种方式。

(1)自下而上加工

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如:颜色和明度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与振幅; 音调和音响知觉依赖于声波的频率与声压水平; 形状知觉依赖于物体的原始特征和线条朝向; 运动知觉依赖于物体的位移等等。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

(2)自上而下加工

知觉还依赖于感知的主体,即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孤立的眼睛、耳朵和鼻子。知觉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或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他的一般知识经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己经存储的信息。后面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

一般说来,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急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

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7. 简述测量误差的含义、类别及控制测量误差的方法。

【答案】(1)测量误差指与测量目标无关的变量所引起的不准确和不一致的效应。

(2)测量误差一般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类。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的变化无规律的误差,使得多次的测量结果不一致,这种误差的大小和方向是随机的,称为随机误差。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因素引起的恒定的有规律的误差,它稳定地存在于每一次测量中,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3)控制测量误差的方法有:

要想控制误差,就必须使测验标准化,即测验的编制、施测、评分及对分数的解释都必须标准化,这样才能够有效控制导致误差的因素,以减少误差,使测验分数更可信、更有效。

①提高编制测验的科学性。标准化的首要前提,是对所有受测者施测相同的或等值的题目,测验内容不同,所测得的结果就无法进行比较。其次,要想使测验标准化,在测验的编制方面,不仅要注意所搜集的材料的丰富性和普遍性,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测验项目的取样应当对欲测心理品质具有代表性; 测验项目的取材范围要同编题计划所列项目相一致; 测验项目的难度应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编写测验项目的用语要力求精练简短,浅显明了; 初编题目的数量要多于最终所需要的数量,以便筛选或编制复本; 测验项目的说明必须简明。

②施测过程的标准化。所有受测者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接受测试。这包括:相同的测验情境,如统一的采光条件、桌椅高度、桌面面积、场所布置等; 相同的指导语。指导语应事先拟好,印在测验项目的前面,并且力求清晰、简单、明了,大致引起误解; 相同的测验时限。

③评分与计分的科学性与标准化。评分的客观性也是测验标准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评分的客观性意味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分者对同一份测验试卷的评定是一致的。只有当评分是客观的时候才能够将分数的差异归于受测者本身的差异。

④对测验结果解释的标准化。如果对同一施测过程可做出不同的解释,那么测验便失去了客观性。这就要求建立一定的参照标准,使测验分数可以同参照标准进行比较,从而显现其分数所代表的意义。

⑤主试与被试的配合及操作规范等。主试与被试之间的配合程度对实验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主试在实测的过程中,其操作要规范,符合标准化的操作程序。

8. 人是如何听到各种音高的?

【答案】音高(或音调)是人对声波频率的主观属性,它首先和声波频率有关。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主要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大小有关,但并不是完全由刺激频率决定的,它也取决于声音刺激的强度。对此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来加以说明。

(1)频率理论

由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铃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联接着卵圆窗的镫骨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