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实验心理学在以人类为被试进行研究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答案】以人类为被试进行实验研究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主要有:

(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这一原则规定,心理学实验的被试有权利了解实验目的和内容,并仅在自愿同意的情况下参与试验。研究者在实验进行之前必须如实告知被试研究的目的、程序以及研究所具有的特点,包括那些可能导致有害影响的内容。即使这种告知可能影响被试乐意参与研究的程度,研究者也要如实履行这项义务。

(2)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

这一原则规定,研究者必须尊重被试的自由,允许被试在任何时候放弃或退出实验,被试应当被告知自已有权利随时选择放弃实验。

(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

这一原则要求研究者在实验进行中和完成后,都必须确保被试小会因为实验而产生任何小良反应。在实验进行过程中,研究者必须对被试的状态保持密切注意。因为即使是最填密、危险程

度最小的研究计划都可能产生未曾预料的后果,所以研究者应当随时准备向被试提供帮助和建议。

(4)保密原则

保密原则指在未经被试许可的条件下,研究者小应泄露被试在实验中的任何表现,尤其是被试的一些个人信息。

2. 什么叫做阈下知觉?

【答案】阈下知觉是指低于阈限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反应。作用于各种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感受。那种刚刚引起感受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低于绝对阈限的刺激,虽人们感觉不到,但却能引起一定的生理效应。例如,低于听觉阈限的声音刺激能引起脑电波的变化和瞳孔的扩大。刚刚能引起生理效应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生理的刺激阈限。有意识的感觉阈限和生理的刺激阈限并不完全是同等的。一般生理的刺激阈限要低于意识到的感觉阈限。阈下知觉一般应用在内隐记忆的研究中。

3. 为什么要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

【答案】操作定义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Bridgman ,1972)提出的,他主张一个概念应由测定它的程序来下定义。在心理学上,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所下的定义称做操

作定义。对自变量采用操作性定义的理由如下:

(1)现实问题的需要

①在现实实验中,有些概念是非常含糊的。如果不对它们进行明确的定义,那么不但这些实验本身难以进行,而且实验的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实验结果也难以比较,因为不同的研究者对所研究概念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

②如人们研究疲劳对识记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疲劳程度就是自变量,但问题是虽然疲劳这个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概念,但是在实验中人们对它进行量化地操作却是件难事,因为它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和尺度。

③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采用明确、统一、可以量化的术语对自变量进行严格的规定,这就是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的过程。

(2)操作定义特有的的优点

操作性定义的优点主要包括:

①减少了一门学科中所使用的概念数,便于不同研究者之间进行沟通;

②操作定义提高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可重复性;

③不同的实验者如果都采用一个有相同操作定义的自变量进行实验。那么他们的结果就有可比性;

④操作定义明确了自变量的内涵,同时也往往指出了自变量操纵的方法。

4. 举出几个实验范式的例子,并说明它们的应用,提出它们的理论设想。

【答案】实验范式是研究某种心理现象或心理过程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它的设计一般是为了使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以及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或新提出来的概念。

典型的实验范式有:

(1)斯楚普测验(stroop test)

①在斯楚普测验中使用一系列颜色词,但词义与书写该词的颜色不匹配。例如,“红”字用绿色写。实验中当要求被试尽快说出字的颜色时,被试常常自动地首先把字读出来了,这就是颜色命名的过程与读字过程的竞争。由于阅读是一种自动化过程,因此人们倾向于先读字,这样,字义的自动加工过程就干扰了有意的颜色命名的过程。

②斯楚普测验最初是研究言语过程的一种实验范式。后来研究者通过稍加改动将它广泛应用于个别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大脑左右半球差异等领域。近年来,人们又将斯楚普范式应用于记忆、无意识知觉的研究中。

(2)加工水平效应(the level effect of processing)

①非随意学习中,要求被试回答有关单字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要求进行不同水平的加工。后来的记忆成绩是不同水平加工的函数。深层的有关意义的加工导致最好的保持,其次是语音的加工,最差是字形的加工。

②加工水平效应主要运用于记忆研究领域。

③Craik 等人认为,短时记忆中复述的性质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机械复述(即死记硬背)对回忆帮助不大,只有涉及意义的复述才会导致良好的记忆。加工水平范式正是上述思想的体现。

5. 用实验说明意识和知觉的关系。

【答案】意识和知觉的关系可以用DB 病人的实验来说明。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DB 病人手术后左侧视野出现了盲视。由于右半球视觉皮层接受左视野的信息,左半球视觉皮层接受右视野的信息,DB 通过手术去除了右半球视觉皮层的大部分,所以他左视野和右视野在大脑的代表区就表现出不同。用动态视野检查法确定DB 的盲视区域。

(1)实验程序

在实验中要求DB 通过迫选的方法猜测左视野盲区中是否有一小块光斑,如果有,就指出光斑的位置。在另外的实验中,要求DB 猜测一条短线的方向。所有的测验都是在控制光照的条件下进行的,DB 的头和注视方向保持固定。刺激在盲区中呈现得非常快,所以DB 没有时间转动他的眼睛来注视没有受损的视野。线条和点状刺激大小相同,强度适中,但是它们的大小和强度会同时影响受损的和没有受损的视野,因此,可以把视野盲区中目标的觉察与没有受损的视野区域和盲点对目标的觉察加以比较。如果DB 的盲点能够觉察到目标物,那么就意味着目标物的强度和尺寸足够大,激活了眼睛的敏感区域。

(2)实验结果

Weiskrantz 的实验中给DB 呈现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点状或短线目标物,结果发现,DB 对于在盲区中呈现的目标物方向的定位、觉察和猜测的准确率均明显地高于随机判断的基线水平。

6. 如何解释运动后效的产生?

【答案】运动后效是指长时间观察运动的物体,突然转向静止的物体时,物体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现象。运动后效的产生是由于前面知觉到的运动在运动刺激停比之后仍然存在。对运动后效的解释主要是建立在后效和选择性适应观点的基础之上。

(1)以瀑布效应为例,在注视向下运动的刺激一定时间之后,对向下运动敏感的觉察器会因疲劳或适应而导致其敏感性降低,因此,当观察者把注视点转移到新的静正事物时,就会囚负责向下运动的觉察器的活动降低而产生好像景物向上运动的印象。

(2)研究表明产生运动后效的觉察器位于视觉系统中枢或皮层。一些研究者通过改变运动后效产生的实验条件提出他们的观点。如果运动后效觉察器位于视网膜上,那么通过只允许一只眼睛接受运动刺激,然后测试另外一只没有接受运动刺激的眼睛,这只眼睛将不会产生运动后效现象。如果运动后效产生于视网膜水平,双眼之间将不会同时出现对某一方向运动刺激的适应。

7. 早期认知加工的眼动指标有哪些?

【答案】早期认知加工的眼动指标有:

(1)首次注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