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兰州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必备复习题库1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民丛报》

【答案】《新民丛报》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海外的舆论中心,是梁启超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该报封面是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内容分设25个栏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无所不包,古今中外无所不谈。内容丰富,编辑严谨,印刷精美。该刊用大量篇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学说,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后来在与《民报》的笔战中惨败,于1907年8月悄然停刊。

2. 《向导》周报

【答案】《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蔡和森、彭遴志、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向导》周报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一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周报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3. 创造社

【答案】创造社(1921--1929)是一个文学社团,曾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等刊物,提倡“新文学的建设”。1928年1月15日,创造社主办的《文化批判》在上海创刊。它是一个综合性月刊,有社会科学论文,也有文学作品。《文化批判》出至第5期改名《文化》,不久停刊,创造社又先后创办《思想》、《新思潮》等刊物,内容相似。

4. 刻板印象

【答案】刻板印象是李普曼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一种简化形态的,用以协助人们获得有关真实世界的意义。”它是指人们对社会环境中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5. 《苏报》

【答案】《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1902年后开始转向革命立场,并逐渐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舆论阵地。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

第 1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