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国古代在辽、金、元时期就有了以会同馆命名的机构。《日下旧闻考》引《石湖集》记载:“会同馆,燕山客馆也,辽已有之。”[1]金朝时在现在的北京市也建有会同馆,西夏的使节到达金朝以后,都居住在会同馆内。明朝沿袭以前朝代的相关制度,在京师也设有大型驿馆,是明朝中央政府“专以止宿各处夷使及王府公差、内外官员”[2]的接待机构。它的主要功能是接待各国朝贡使节,各国朝贡使节前来朝贡,都居住在会同馆内。它不仅是各国使节在京居住的场所,还是周边地区了解明朝礼仪文化及学习明朝先进技术的地方。它的建置,和明朝的对外政策息息相关。明朝初期是会同馆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它促进了明朝与周边各国的交往,并有利于明朝政权的稳定,但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明朝对外政策的收缩以及朝廷的衰落,会同馆门前已经是门庭罗雀,来往的朝贡使节寥寥无几。明朝会同馆的发展与衰落,可以说是明朝对外政策的具体体现,会同馆内举行的一切活动都贯穿于明朝的对外政策,也为朝贡使节了解华夏礼仪文化创造了空间。
论文以明朝会同馆为主要研究内容,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来阐述明代会同馆设立背景及其职能,馆内主要管理人员及其职掌,主要居住人员和对他们的管理,明朝外交政策对会同馆的影响,进而探讨明代会同馆对朝贡贸易的影响,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今社会的借鉴作用。
本文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概述明代会同馆以前相关馆舍的设置情况,进而分析明代会同馆设置的背景。对于会同馆的设置背景,主要是从明初对外“怀柔远人”政策的制定以及达到了“万国来朝”朝贡的目的进行论述,其中对各朝贡国根据其与明朝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的归类。对于负责接待他们的会同馆的地理位置及其规模、隶属、职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第二章详细介绍明代会同馆的管理人员及其职能,凸显出明朝会同馆馆内设施的齐全,对会同馆内主要管理人员如提督会同馆主事、会同馆通事等进行一一论述。最后在进一步探究会同馆主要居住人员以及会同馆的管理制度。
第三章阐述明朝对外政策对会同馆的影响。这里以明朝前期、中后期对外不同政策的制定为大的背景,概括说明明朝对外政策的内容与特点,分析出明朝对外政策对会同馆的影响,以及它最后衰落的原因。
第四章以史为鉴,评价会同馆设置的意义和局限性。第一,明代会同馆设置的意义,它促进了明朝与周边各国的交往,有利于明朝政权的稳定与经济发展,它还有助于增进周边地区对明朝礼仪文化的了解等。第二,明朝会同馆设置的局限性,它由于受当时明朝对外政策的影响,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在会同馆进行的朝贡贸易违背等价交换原则,对明朝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明朝经济的发展。第三,对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这里主要是对中国外交上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