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736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基础》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稳定

【答案】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政权体系的稳定、国家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一般地,政治稳定表现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策的稳定,政治权力配置有效,政治体制运作正常,社会有序,政局稳定,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较强,政府能妥善协调利益关系,解决利益冲突等。政治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稳定,一方面,政治体系适应社会环境系统的发展变化要求而呈现稳定状态,并向新的结构功能状态有序演进,同时,政治体系反过来有序地促进社会环境系统发展变化; 另一方面,政治体系的自身结构和功能合理配置、稳定运转,体系内部各个部分之间协调发展、良陛运作。政治稳定不是“政治变革的对立面,,。只有能够适应重大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制度,即变革的制度才能促进政治稳定; 相反,僵化的制度虽然能够表面上维持一种暂时的稳定,但是却非常脆弱,并且易于崩溃。所以,政治稳定是“制度僵化”的对立面。

政治稳定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参预政治的各种利益集团对规则有一种共识; 二是在政体中没有大规模的政治暴力。长期的政治稳定不能靠高压来维持,政治稳定必须建立在“合法性”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政治稳定才是牢固的。

2. 政治行为

【答案】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它是指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政治行为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政治行为的性质、主体、方向和方式。

①政治行为的性质受着政治关系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支配和作用,在阶级社会中,政治行为一般具有阶级性,受着阶级利益的影响和支配;

②政治行为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阶级、阶层、民族、各种政治组织、集团及集体等,只要他们进行政治活动,都可以成为政治行为的主体;

③政治行为具有特定的方向,其方向是政治行为主体的行为动机与该行为实行的客观环境的统一,因此,政治行为的方向既含有人们的主观动机,又受到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

④政治行为的方式即政治行为模式,它是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等要素的复杂构成。

3. 政治革命

【答案】政治革命是指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从社会政治发展的意义上看,政治革命是社会历史过程中政治发展的特定方式和途径,政治革命的斗争锋芒“都是针对在此以前实行统治的阶级的”,其历史发展的作用在于打破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推翻旧的政治制度,代之以新的政治关系、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政治革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暴力革命和非暴力的和平过渡。

4. 政治沟通分析模型

【答案】政治沟通分析模型是现代政治学研究方法之一。政治沟通分析是指对政治系统获取、输送、存贮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展开的分析,它是根据自然科学的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政治沟通分析以政治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反馈和自控原则对政治系统展开模拟研究,因此,政治沟通分析又称“政治控制论”。政治沟通分析的目的在于“描述和解释政治系统行为的能力”,即检测政治系统在以信息为媒体控制环境过程中的能力。

5. 政治协调

【答案】政治协调是政治指挥的一种力一式。政治指挥是政治权力按照特定政治规划和目标,凭借政治组织,支配和协调社会成员以实现政治决策的行为。政治协调是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不同形式的协调,以达到合作协力的目的。政治协调一般包括权威性协调和沟通性协调等等。

二、简答题

6. 政治统治的特点。

【答案】政治统治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选择途径,是这一矛盾的基本行为体现。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作为控制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行为,政治统治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为出发点。

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是政治统治行为发生的动因,构成政治统治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政治统治行为的诸方面因素,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体现的诸多具体实际行为,其轴心和指南都是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的维护和政治权力主体意志和要求的贯彻。

(2)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

为使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政治权力主体必须把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这一转化就成为政治统治行为的基本内容和任务。政治统治行为的这一内容特征,是由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解决途径规定的。

(3)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

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是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政治联系,这种

社会政治联系不仅表现为它们之间政治力量对比意义上的关系,政治行为方式和互动意义上的关系,政治规则和制度意义上的关系,而且表现为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意识和心理层次上的关系形态。

(4)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为政治功能。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通常需要把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控制和约束在社会政治秩序的范围内。因此,政治统治行为转化政治权力关系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活动,经常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构建和维护政治秩序的活动。

(5)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价值取向。

政治统治行为是政治权力主体把社会和政治冲突控制在社会政治秩序范围内的活动,是建立和维护政治权力与社会其他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权威与服从的活动,是使得这些力量和成员处于可支配和可约束范围内的活动。因此,在社会公共利益的多重价值和政治权力的多重功能中,政治统治行为力求实现的是社会安全和稳定的价值,它以这些价值作为行为的基本取向。

7. “议行合一”与“三权分立”的思想理论基础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答案】“议行合一”与“月权分立”的区别与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议行合一: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共和国,贯彻议行合一原则,即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合二为一,既是立法机关,又是执法机关。“议行合一”原则在苏联和当今中国有了新的发展形式,但本质上不变。作为执行法律的机关一一国务院系统和地方政府系统的很多成员,同时又是人民代表。因此,作为人民代表的政府官员既立法,又执法。再者,执法机关由立法机关产生,并对立法机关负责因而,我国的政权组织原则是以“议行合一”为基础的民主集中制。

(2)三权分立:孟德斯鸡的分权学说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一直成为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家机构所公认的原则。首先采用这一原则的是美国,美国宪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相互制衡原则。分权学说的实质是为了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在分权学说中,资产阶级掌握的立法机构的地位高于一切。在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完全为资产阶级掌握。因此,三权制衡也只是资产阶级统治者之间的制衡。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宪法中都贯彻了分权学说,只不过在制衡的具体形式上有所不同。

(3)“三权分立”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是阶级分权,体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议行合一”是巴黎公社的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组织政权的普遍原则,其核心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民主。“议行合一”原则是对“三权分立”体制及原则的历史否定。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

①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和决定国家一切重大事务的权力,没有与这个机关平行或是可以相互牵制的机关。

②行政、司法和武装部队等都受人民主权机关的领导,对它负责。这就使得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机构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真正体现了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机构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这一共和制度的根本精神和选任制的特别重要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优越性的基本体现,这是“三权分立”所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