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849经济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制度厚度

【答案】制度厚度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大量各种各样的机构,包括企业、地方当局、商业协会、金融机构、发展机构、工会、研究与创新中心、资源团体等,为社会网络中的各种本地化或共同的实践活动提供基础;

②在各机构间建立有机联系,产生高度的相互作用,促进相互合作、交流及反射网络的形成,在地区制度安排方面产生显著的同构;

③各机构间有着强烈的社区意识,即各部分围绕特定的议程、项目或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形成共同感。

2. 横向一体化

【答案】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该类增长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 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3. 区位指向

【答案】区位指向是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经济活动各要素在区域内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不同经济活动对各要素的依赖强弱不同,因而产生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从而使其它的经济活动、各要素向这一区位集中,导致区域空间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4. 新经济地理学

【答案】新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地理研究,它侧重用经济模型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地理现象,并试图将其纳入到长期忽视空间维度的主流经济学中。

5. 临界等费用线

【答案】临界等费用线是指在这些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L 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

6. 最小运费原理

【答案】最小运费原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产地都只有一个的前提

下,以产生最小运费为目标的区位指向为:①仅以遍在原料为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②仅以局地原料且以纯原料为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③仅以损重原料为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二、简答题

7. 试述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答案】赫希曼是世界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他对国家内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他区域产生作用。为了解释方便,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1)极化效应的体现

极化效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随着北方的发展,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②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相对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特别是,如果北方生产进口替代性产品,南方原来可以按较低价格进目的这些产品,现在不得不在高额关税保护下向北方购买。

③在出口方面,南方由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无法与北方竞争,导致出目的衰退。南方本来可以向北方输出初级产品,但是,如果南方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上涨,北方就有可能寻求进口。这样,就使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

(2)涓滴效应的体现

①北方吸收南方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

②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加,会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

8. 分析技术创新存在空间差异的原因。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格局变化有何影响?

【答案】(1)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的原因

①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商业等多个领域,科学研究、理论创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试制、技术定型、工业生产和销售等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有大量的资金和智力资源的投入,因而要求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科学文化基础。

②技术创新面临着技术开发失败、市场对新产品不予接受或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形成有效规模来支撑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等风险。因此,技术创新又要求有较强的承受风险的实力。

(2)技术创新对经济格局的影响

①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一旦技术创新取得成功,就会对当地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显然,技术创新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会高于其他地区。而且,技术创新对环境条件的特殊要求,导致技术创新的要素(如追求潜在超额利润的企业家、追求成功的科技人士、面临发展竞争压力的政府等)往往集中在具

备创新条件的地方,于是产生技术创新行为与过程的正向循环,技术创新在少数地方不断地强化。

②加大区域内部产生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

其他地区的技术创新存在较多的困难,技术进步比较缓慢。因此会加大区域内部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如果没有外来力量(如政府的干预,经济或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发生大的变化),这样的经济格局是不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变化的。

9. 对比分析集聚和扩散机制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答案】(1)集聚机制和扩散机制的含义

①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②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2)集聚和扩散机制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对比

①集聚和扩散是相互对立和并存的,他们是制约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制

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

a. 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的初期

区域空间结构形成的初期集聚机制起着主导作用

b. 在空间结构形成的成熟期

空间结构形成的成熟期集聚与扩散机制同时作用,其表现形式和程度较为复杂,最终扩散机制会强于集聚机制起主导作用。

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

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集聚机制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遏制集聚的进一步进行。同样,扩散机制的作用达到一定的限度也会产生扩散不经济,从而抑制扩散的继续进行。

10.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思想。

【答案】(1)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的假定条件基础上:

①己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②己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③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己知地点,不能移动; 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并且,在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2)在上述三种假定条件下,韦伯分成三个阶段逐步构筑其工业区位理论

①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