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905美学原理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905美学原理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 ... 2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905美学原理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二) ... 6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905美学原理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三) ... 9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905美学原理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四) . 14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905美学原理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五) . 17

一、名词解释

1. 《沧浪诗话》

【答案】《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一部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册。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2. 四端

【答案】四端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伦理学概念。它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其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3.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答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操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外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4. 李清照《论词》

【答案】李清照《论词》是宋代词学史上重要的理论文献,是历史上第一篇有明晰理论意义的词学论文,其中涉及词之创作的诸多问题。它是对唐五代以来,作为新兴的文学样式所具有的独特风格的概括和总结。李清照倡导词“别是一家”是《论词》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也是其批评诸家词的思想依据。她强调词与诗的不同,要求词在汲取诗的特点同时保持词的艺术个性。

二、简答题

5. 简述严羽《沧浪诗话》的第一义说。

【答案】(1)第一义说的含义

严羽认为对诗家三昧的领会,各人有程度深浅的差别,诗歌创作实践方面也有水平高下之区分,因而悟也有透彻之悟和一知半解之悟的不同。诗家之悟是与学习前人作品有关系的,前人作品则又有第一义与第二义之别,第一义之作是指那些艺术水平最高、体现诗歌的美学特征最为突出的优秀作品,第二义之作是指那些总体水平不错,但有明显毛病,不堪为学者之榜样,故非学诗之正门大道。

由第一义之作悟入,称为第一义之悟;由第二义之作悟人,则称为第二义之悟。由第一义悟人,可以达到透彻之悟,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义之悟与透彻之悟是一致的。但是第一义之悟也可以是一知半解之悟,这是和学诗者本人的悟性有密切关系的。不过,由第一义悟入即使达不到透彻之悟,终究比第二义之悟要好,不会走入邪门歪道,“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如果从第二义悟入,则因为“路头一差”,就要“愈骛愈远' 不但达不到透彻之悟,甚至连一知半解之悟也不一定能达到,可能会变成“野狐外道”。

(2)第一义说的重要性

严羽的“第一义”是指优秀诗歌的客观标准,“悟”是艺术思维的领悟能力,“悟”的对象是“第一义”的诗歌。严羽强调第一义之悟的重要性,对诗歌艺术高水平的鉴赏能力,要靠认真学习优秀诗人作品来培养,必须“熟参”第一义之作,方能有“真识”。

因此初学诗时“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这一点非常重要,如不从第一义悟入,就会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乃至“愈骛愈远”,如能以“汉魏晋盛唐为师”,则“久之自然悟人”,这称为“直截根源”,也就是“顿门”。这样的悟才是“透彻之悟”,而不是“一知半解之悟”。所以,严羽的诗禅说比他以前各家之诗禅说,是大大地高出一头的,在理论上也都要深刻得多,系统得多。

三、论述题

6. 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答案】《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充分肯定了它的史学的地位,又指出了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的继承。

(1)“史家之绝唱”是说《史记》的历史学成就

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史记》确实是集先秦

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

①开纪传体正史先河

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

史人物。有震烁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有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王蝎;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旃等。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②奠定纪传体的基本格局

《史记》的出现,确定了我国古代传记的基本格局,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为鉴,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强调表现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与全,以及语言的精美、抒情等等。而《史记》写人物、写故事的方法则又给我国后世小说、戏剧以深刻影响,《史记》中的诸多主题,《史记》人物的诸多范型,以及《史记》故事的许多情节场面,都为后世的小说、戏剧开出了无数法门。

③“发愤著书”说的提出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2)“无韵之离骚”是说《史记》的文学成就

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己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同时《史记》还有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

①《史记》的塑造了性格鲜明地人物形象

综合借鉴了前代各类史书的体例,创立了以人物为本位的文学和史学相结合的纪传体体例。《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展示了三千年的历史,可谓是一幅历史人物的画卷。从上层社会的统治者到下层社会的小人物,无所不有。《史记》所涉人物四千余个,其中许多是塑造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艺术手法:

a. 围绕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形象的塑造精心选材、谋篇布局。常常是抓住人物生平中的重大事件,或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来组织安排。

b. 以性格化的人物语言和典型性的人物行为,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尤其善以细节描写传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

c. 在人物的矛盾冲突中,在戏剧性的情节场面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