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13公共政策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策系统
【答案】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从系统发生论的途径看,政策系统是政策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研究政策过程的前提或出发点。其中,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参与政策过程的个人或组织,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集团、公民个人以及社会媒体等; 政策客体是政策的作用对象,包括社会问题和目标团体; 政策环境则包括社会经济状况、制度条件、政治文化以及国际环境等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2. 需求显示过程
【答案】需求显示过程是准确显示投票者偏好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通过对个人征收某种税收的方法来促使个人真实显示他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从而确定给投票者带来好处最多的方案。这一方案的实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需求显示过程的最大优点是鼓励投票者真实表达自己的偏好,从而避免人为增加决策成本,提高决策效率。
3. 政策目标
【答案】政策目标是指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的东西,是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公共决策及政策分析的全过程。目标涉及“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对不同政策目标的澄清和认定是分析者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基本的政策目标包括增长、效率、稳定和公平。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界定了政策问题,并不等于确定了目标,因为问题中确认的东西还太抽象,往往抓不住要害。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围绕问题,开始设定的目标往往笼统,有待进一步具体化。其方法有两种:
①把总目标分解成更低层次的子目标;
②量化,给目标定出必须实现的数量界限。这样使整体目标与局部日标、长远日标与近期目标、单目标与多目标等,可以分析得较为清楚。
4. 公共政策学
【答案】公共政策学是指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公共政策学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政策系统、决策体制及政策过程,政策分析方法和技术,政策思维,政策价值观,未来研究,政策战略(元政策研究),政策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的论证与评估,从大政方针到各层次、各部门的具体政策研究等。
5. 有限理性模式
【答案】有限理性模式是西蒙和马奇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式及对行政决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要点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的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决策者在“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之下,面对一个简化了的决策,不必再去检视“所有的”可能备选方案。
6. 过程途径
【答案】过程途径的要点是将政策看作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的研究,这是行为主义政治学观点在公共政策研究上的反映。政策过程被视为是一系列政治活动的构成。根据政策过程的每一步骤的特点,对政策加以分析,从而发现政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决策应当如何做出。
7. 方案规划
【答案】方案规划是指政府为了解决公共问题,采取科学方法,广泛收集各种信息,设定一套未来行动选择方案的动态过程。依据政策专家罗伯特. 梅叶的看法,方案规划主要有以下五个特性:①方案规划是目标导向的; ②方案规划的变革取向:③方案规划的选择取向:④方案规划的理性取向; ⑤方案规划的群体取向。
8. 元问题
【答案】元问题是指所有一级问题构成的_级问题,也即问题的问题,比普通问题更进一层,通常涉及本体论和知识论,要在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层次上谈及,脱离这个学科具体的表面条件和限制,挖掘普遍性的、绝对性的根基问题。
二、简答题
9. 政策问题的特征。
【答案】政策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它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入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根据邓恩在《公共政策分析》一书中的论述,政策问题的特征有:
(1)政策问题的相互依赖性
一个社会领域(如能源)中的政策问题经常影响其他领域(如卫生、保健、、就业)的政策问题。实际上,政策问题不是独立的实体或现象,它们是整个问题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个系统最好的是刻画为“混沌”,即由那些产生社区各种令人不满的外在条件所组成的系统。要想通过使用种单一分析途径,那种将问题分解成它的构成要素或部分的途径一一来解决问题系统是困难的或是不可能的。有时,“解决十个相互联结的问题比解决单一的问题更容易”。相互依赖的问题系统要求一种全面考虑的途径,即一种将闻题看成不可分割的和离开它的构成系统就无法测量的观点。
(2)政策问题的主观性
产生问题的外部条件是被有选择地加以定义、分类、解释和测量的。尽管在某种意义上说,问题是客观的(例如,空气污染可以根据大气中的气体和微粒的比例来定义),但是,有关数据可以明显地从不同的方面加以典型的解释。政策问题“是影响环境的思想的产物; 它们是问题情景的因素,这些因素是由分析者从这些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我们所体验的是问题情景而不是问题。问题本身有如原子或细胞,是概念的构造”。在政策分析中,重要的是不要混淆问题情景与政策问题,因为后者是通过人的直觉而将经验转化而产生的精神(人工)产品。
(3)政策问题的人工性
只有当人类做出关于改变某些问题情景愿望的判断时,政策闻题才有可麓。政策问题是人们的主观判断的产物; 它们最终也被人们当作客观社会条件和合法定义来加以接受。因此,政策问题是社会地构造、维持和改变的,问题不会脱离定义它们的个人或团体而存在,也就是说,不存在自身构成政策问题的种种“自然的”社会状况。
(4)政策问题的动态性
对于一个特定的政策问题,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因而也就有许多不同的解决办法。问题和定义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因此,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得到解决,即使所要解决的问题小过时,问题的解决办法也会过时或失效。
10.政策终结有哪些形式?
【答案】(1)政策终结的概念
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2)一般而言,政策终结的主要形式有如下六种:
①政策废止。指直截了当地宣布一项政策的废止。政府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式的发展变化,不定期地清理、废止大量不合时宜、过时了的政策。
②政策替代。指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但所面对的问题不变,所要满足的要求不变。新政策对旧政策的补正、修正。目的是更好地解决旧政策所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以充分实现政策的目标。
③政策合并。指旧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政策要实现的功能并没有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政策中去。合并政策有两种情况:a. 将原有的政策内容合并到现有的政策中,作为现有政策的一部分; b. 将多个旧政策加以调整,合并成一个新政策。
④政策分解。指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分解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政策。这有利于执行者明确政策目标,提高执行效率。
⑤政策缩减。指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结,以缓冲政策终结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关系,减少损失。主要表现形式有:缩小对政策的资源投入,减小实施范围,放松对政策执行的控制等。另外一种方式是,把政策中过时的部分废除,而保留原来政策中合理的部分。
⑥政策的法律化。指一项经过长期实行有效的政策,为了提高其权威性和强制力,经过立法机关和授权立法的行政机关审议通过,上升为法律或行政法规。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政策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