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732教育基础理论之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次数
【答案】次数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为频数(frequency ), 用f 表示。
2. 频率
【答案】频率(frequency )①亦称“相对频数”。某随机事件A , 在N 次试验中出现的次数n 与试验总次数N 的比值。亦称事件A 发生的频率。记为其值介于0〜1之间。事件的频率越大,说明它出现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则越小。一个事件的频率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与总次数N 有关,且即使再重复N 次试验,次数n 也可能不同。但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具有稳定性,即当试验次数N 无限增大时,频率F 会在某个固定值上下波动,而且偏差越来越小。②简谐振动基本物理量。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在数学关系上频率是物体振动周期的倒数。
3. 协方差分析
【答案】协方差分析指回归分析与方差分析相结合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是将难以直接控制的变量作为协变量影响的条件下,更准确地分析与评价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它与方差分析的不同之处在于:方差分析的各因素水平可以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人为地加以控制,而在协方差分析中,某些因素的水平是不能控制或难以控制的。如在考察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无显著性影响的过程中,如果只考虑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作用,而不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基础这两个不能精确控制的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将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协方差分析可以消除这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提高分析的精度。教学方法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因素,称为方差因素,而学生的智力和学习基础是不能精确控制的因素,称为协变量。协方差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先对每一水平下的实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求出扣除协变量以后的残值,再将各水平试验下对应的残值进行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适合于完全随机化设计资料、随机化区组设计资料、拉丁方资料等。
4. 随机原则
【答案】随机原则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个体是否被抽取,并不由研究者主观决定,而是每一个体按照概率原理被抽取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于随机抽样使每个个体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因而有相当大的可能性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说,具有最大的可能使总体的
某些特征在样本中得以表现。这时可以说随机样本可以保证样本代表总体。
二、简答题
5. 如何确认变量之间有因果关系?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X 和因变量Y 是否肯定有因果关系?
【答案】(1)因果关系是指某一些变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些变量发生变化的关系。因果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即可能有中介变量);可以是一因多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必须符合的条件如下:有可解释的相关关系;有一定的时间先后顺序;不能是虚性关系(即一种关系被另一种关系取代后,原来的关系被证明不成立);因果决定的方向不能改变等。
(2)确定因果关系的途径。
①归纳法
a. 求同法,也称契合法,是指被研究现象在不同事例中出现,而每个事例的先行情况中只有一种相同,其余均不相同,这种相同的先行情况便可能是该现象的原因。
b. 求异法,也称差异法,是指被研究现象在一个事例中出现,而在另一个事例中不出现,而这两个事例只有一种先行情况不同,其余均相同,那么这一不同的先行情况就是该现象的原因。
c. 求同求异并用法,是求同法和求异法的综合,即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事例中只有一个相
同的先行情况,而未出现的事例中都没有这一先行情况,那么这一先行情况就是该现象的原因。
d. 共变法,指在其他先行情况都相同、只有一种不同的情况下,被研究对象随着这一先行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那么这一先行情况就是该现象的原因。
e. 剩余法适合于复合现象的因果分析,影响复合现象的因素有多种,除去已知因果联系的部分,则被研究对象的剩余部分与其余影响因素之间必然存在因果关系。
②实验设计法
通过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控制,从而确保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引起的,从而确定因果关系。
③统计分析法
例如,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因果关系。
(3)回归分析是通过观测值寻求一个或数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所以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X 和因变量Y 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多次观测值计算出回归系数,建立回归方程并进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回归分析是以数学方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通过回归方程可以根据x 预测Y ,但回归分析并不能确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6. 说明下面符号代表的意义。
【答
案】
7. 度量离中趋势的差异量数有哪些? 为什么要度量离中趋势?
【答案】(1)度量离中趋势的差异量数有全距、四分位差、百分位差、平均差、标准差与方差。
差异量数就是对一组数据的变异性,即离中趋势特点进行度量和描述的统计量,也称离散量数(measures of dispersion)。
(2)度量离中趋势的必要性
在心理和教育研究中,要全面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不但要了解数据的典型情况,而且还要了解特殊情况。这些特殊性常表现为数据的变异性。因此,只用集中量数不可能真实地反映出它们的分布情形。为了全面反映数据的总体情况,除了必须求出集中量数外,这时还需要使用差异量数。
8. 对两个以上平均数两两之间的差异检验为什么不能两两之间进行t 检验?
【答案】同时比较的平均数越多,其中差异较大的一对所得t 值超过原定临界值的概率就越大,这时《错误的概率将明显增加,或者说本来达不到显著性水平的差异就很容易被说成是显著了,这时用f 检验就不适宜。比如要比较3个总体平均数之间的差异,如果用t 检验就需要比较3
次,假如每次比较的置信区间为95%, 那么3
次比较后检验的可靠性就降低为
三、计算题
9. 试以方差的区间估计为例说明区间估计的原理。
【答案】区间估计的原理是样本分布理论。在计算区间估计值,解释估计的正确概率时,依据的是该样本统计量的分布规律及样本分布的标准误(SE )。也就是说,只有知道了样本统计量的分布规律和样本统计量分布的标准误才能计算总体参数可能落入的区间长度,并对区间估计的概率进行解释,可见标准误及样本分布对于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是十分重要的。样本分布可提供概率解释,而标准误的大小决定区间估计的长度。一般情况下,加大样本容量可使标准误变小。
自正态分布的总体中,随机抽取容量为n 的样本,其样本方差与总体方差比值的分布为;分布。 根据
分布,可以说:有1-的概率落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