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747中国史综合之中国现代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责任制

【答案】经济责任制是指1981年起,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责、权、利结合为基本特点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把责任放在首位,以责定权、以责定利。它要求企业的主管部门、企业、车间班组和职工,要层层明确各自在经济上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建立和健全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各项专责和岗位责任制。这种制度适合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管理水平,对于克服长期以来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弊病,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 贞元六书

【答案】贞元六书,又称“贞元之际所著书”,是冯友兰于抗战时期所著《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六书的合称。其哲学思想是中国程朱理学与西方新实在论的结合,其新理学把世界划分为二,一个是此岸的现实世界,一个是彼岸的“理世界”现实世界的实际的物,都是相对的料,他是第二性的,理世界是万理俱备,万理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是第一性。物不过是理之实现。在人生观上面,区分人的四种境界,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的人“体与物冥”、“万物皆备于我”,我即万理之主宰。

3. 一二·九运动

【答案】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Iz 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4. 行宪国大

【答案】在国民党军事失败、政治经济面临严重危机的形势下,蒋介石为使其统治合法化,1948年3月29口至5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所谓“行宪国大”,其中心议题就是选举总统、副总统,开始实行民主宪政。4月19日,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为中华民国总统。之后副总统的选举则集中突显了李宗仁、蒋介石之间的矛后,蒋介石意欲让孙科当副总统,李宗仁不顾蒋介

石的意愿与孙进行竞争,最终以微弱优势胜出,4月29日,李宗仁当选副总统。在外部危机、内部矛盾严重的情况下,行宪国大充分暴露了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激烈。

5. 《秦土协定》

【答案】《秦土协定》又称《察哈尔协定》,是察哈尔省代理主席秦德纯与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于1935年6月27日在北平达成的协定。其主要内容为:①中方担保今后日本人在察哈尔可以自由行动; ②成立察东非武装区,第二十九军从该地区全部撤退; ③中国方面停止向察哈尔移民; ④解散察哈尔排日机构。《秦土协定》的签定,使中国丧失了在察哈尔省的大部分主权,也丧失了察省疆土的70%~80%。这一协定与《何梅协定》一起为日本吞并中国华北大开了方便之门。

6. 改订新约运动

【答案】改订新约运动是南京政府成立初期发起的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运动。这场运动主要集中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场运动又很不彻底,有关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实质是一纸空文。

7. 制宪救国

【答案】制宪救国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要求制定一部民主宪法,达到救国治国的目的。1922年11月,《东方杂志》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掀起了制宪高潮。1922年8月国民会议公布了一个宪法草案,但实际上不过是一纸空文。

8. 双百方针

【答案】双百方针是指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政策,全称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该方针目的是为了发展、繁荣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百花齐放”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百家争鸣”借用了历史典故。在该方针的鼓舞下,一时间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活跃起来,但在1958年的反右风暴中中断。

二、论述题

9. 试述“文化大革命”中部分中央领导人和人民群众对错误思想和反动潮流的抗争。

【答案】(1)1966年2月,以彭真为代表的“文化革命无人小组”向中共中央提出《二月提纲》,试图对学术讨论中的“左”的偏向加以适当限制,不赞成把学术讨论变为政治批判运动;提倡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

(2)1966年4月,刘少奇拟定了《八条指示》,提出“内外有别”、“注意保密”、“大字报不要上街”、“不搞大规模声讨会”、“不要示威游行”、“不要串联”、“不要包围黑帮住宅”、“防止坏人破坏”等要求。

(3)1967年2月前后,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感到不满的人民采取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抗争,后被诬为“二月逆流”。1967年1月19日和20日的中央军委会议上,为防止军队被搞乱,

2月11日和16日,陈毅、徐向前、叶剑英等起草了“军委八条”;在周恩来主持的怀仁堂碰头会上,

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围绕着“文化大革命”要不要党的领导,应不应该将老干部统统打倒,要不要稳定军队等重大问题,与中央文革小组几个主要成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0.建国初期,为了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人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官僚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被人民政府没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被废除,被帝国主义长期霸占的海关被收回,人民政府还统制了对外贸易,实行外汇管理。同时,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发布关于统一航运管理的指示,规定外轮不经批准,不许驶入中国内河。

(2)对于帝国主义在华的部分企业,人民政府要求对其加以监督和管制。这些失去特权的企业大部分难以继续经营,有些外国资本家自动放弃经营,有的申请歇业,有的由我国政府收购,有的自动转让给我国政府。

(3)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禁止一切在美国注册的船只开往中国港口,并宣布管制中国在美国辖区的公私财产;英国政府也几次劫夺中国在海外的船只、飞机等财产。于是,国务院于1950年12月发布《关于管制美国财产冻结美国存款的命令》,随后征用了美国在上海的石油公司的部分财产并征购了全部油料、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的财产、英国在上海的英联船厂和马勒机器制造厂,接管了上海法商电车、电灯公司并代管其全部财产等。

经过这一系列措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侵略势力逐渐消亡。

11.简述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答案】(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矢志不渝地遵循”。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解放军报》发表的社论《学好文件抓好纲》首次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并把它作为实施“抓纲治国”的指导方针。这个方针的提出是由于华国锋个人极端崇拜毛泽东,加之个人政治水平和认识水平有限,不敢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提出异议,相反,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左”的错误路线的造成的,严重阻碍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2)过程

1978年5月11日,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光明日报》首先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