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南科技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617中国史之中国现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七一五分共

【答案】七一五分共是汪精卫在武汉发动的反共事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召集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制裁”共产党人,正式做出关于“分共”的决定,公开背叛了孙中山确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纲领。随后,武汉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各部纷纷发出通告、训令,取缔共产党和一切革命活动,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疯狂的大屠杀。汪精卫集团举行的反共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最后破裂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2. 八一宣言

【答案】八一宣言是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央苏维埃政府名义于1935年8月1日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的通称。宣言指出:在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和国民政府加紧卖国的情况下,亡国灭种的大祸追在眉睫。中国共产党再一次向全国人民呼吁,无论各党派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或利害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都应该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宣言最后号召全民总动员,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有专门技能的贡献专门技能,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3. 人权派

【答案】人权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是胡适、罗隆基、粱实秋等一批留学欧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对当时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极为不满,宣扬人权至上,要求制定宪法,言论自由,在上层社会引起了一些共鸣。

4. “一大二公”

【答案】“一大二公”是指人民公社的特点。“大”即规模大,就是把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乃至一两万户的人民公社;“公”即公有化的程度高,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形成“平均主义”。这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剥夺,造成了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后果。

5. 延安整风运动

【答案】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整风开始; 1945年4月20日六

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千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止。延安整风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6.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答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分析20世纪20年代湖南农民运动的一篇重要著作,发表于1927年3~4月的《战士》周报。文章强调农民革命斗争的重要性,对中国农村的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做了具体的分析,指出占农村人口70%的贫农,才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湖南农民考察报告》从对农民和农村土地问题的分析中,提出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

7. “大包干”

【答案】“大包干”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12月,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首创,是一种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它是在承认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将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种经营形式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有利于克服管理过分集中、劳动“大呼隆”和平均主义等弊病,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是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8. “四清”运动

【答案】“四清”运动又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1963年至1966年先后在农村和少数城市工矿企业及学校等单位开展的一次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运动。该运动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过分重视阶级斗争,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打击。1965年1月,党中央对“四清”运动中的某些“左”的偏向作了纠正,却又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顿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些观点和口号,成为文革把矛头指向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的理论根据。

9. 北京政变

【答案】北京政变是1924年直系将领玛玉祥在南方革命形势影响下于北京发动的政变。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冯玉祥被任命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10月22口夜,冯玉祥乘直奉两军在山海关一带拼杀时,秘密回师北京,控制了北京城,监禁了总统曹锟,发动北京政变。政变后,冯玉祥等宣布脱离直系军阀系统,成立中华民国国民军,冯玉祥任总司令。且月5日,国民军驱逐清废帝溥仪出宫。北京政变使中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11月中旬,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在天津举行会议,决定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段祺瑞临时执政,北京政权仍在军阀官僚手中。北京政变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举动,它为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0.红军长征

【答案】红军长征是指1934年10月开始的由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

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红一方面军的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6月14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憋功的会师。10月19日,红军主力抵达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会师。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北上,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取得胜利,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二、论述题

11.如何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

【答案】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包括以下几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基本因素。考察一个国家所有制是否优越,关键要看是不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不是能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中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私有化,也就是将国有以及其他公有资产化为个人资产,这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其结果只能导致生产力水平倒退,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

(4)单一公有制是指建国后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商业主体国有化。不能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是有机统一的,而不是彼此对立的,必须要将二者同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2.简述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发生的背景、经过及其影响。(或者可问皖南事变发生的背景、经过及其影响)

【答案】(1)历史背景:

①日本为了早日结束侵华战争,实现南进目标,加紧了对国民党的诱降。

②同盟军与轴心国两方面的力量都想拉拢蒋介石,从国际形势上抬高了蒋介石集团的地位。 ③蒋介石对打击共产党的势方直没有死心,想趁国际形势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发动反共高潮。 (2)经过:

①1940年7月,国民党提出了一个取消陕甘宁边区,限制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及作战区域的所谓“中央提示案”。此案的提出是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的先声。

②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在蒋介石的指使下,发出皓电,限令八路军新四军各部队于一个月内全部开到黄河以北,皓电的发出是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开始。11月9口,中共中央复佳电,坚决拒绝国民党要求八路军新四军限期撤到黄河以北的命令。但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