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747中国史综合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远东慕尼黑

【答案】远东慕尼黑是指抗战初期西方列强企图牺牲中国利益而与日本妥协的事件。1938年英法等国于德国慕尼黑签订协定,使“慕尼黑阴谋”成为帝国主义各国暗中勾结,牺牲他国利益的代名词。抗日战争爆发后,英国方面希望保护其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利益,美国也希望参加对自身有利的谈判,以解决中日战争,因此在1938年到1939年间,英美酝酿召开所谓的“太平洋国际会议”,德国、意大利也一度进行劝和调解,企图以牺牲中国利益的方式,取得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妥协。这种阴谋同英法等国在慕尼黑的阴谋相类似,所以当时舆论界称之为“远东慕尼黑”,或叫“东方慕尼黑”。

2. 《五四指示》

【答案】《五四指示》是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为了正确地解决土地问题发出的《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指示》的意义在于肯定农民的土地要求,表明了共产党改变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即由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解决了土地问题,极大地巩固了解放区和加强了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支援,为解放战争的顺利奠定基础。这一指示和后来在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所规定的没收地主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方法有所不同。它适应当时的局势,采取了反奸、清算、减租减息以及查黑地等办法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来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目标,有利于团结各界人士结成反帝、反封建、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广泛统一战线。从此,解放区的土改运动逐步开展起来。

3. 整党运动

【答案】整党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保持党自身的先进性和领导地位,在党内进行的一场整改运动。1950年夏、秋、冬三季首先进行了全党尤其是区、乡以上干部作风的整顿。这次整党运动经历了学习、登记、审查、处理四个步骤,每个党员都在学习和提高觉悟的基础上,主动登记和接受组织的审查与鉴定,共开除、劝退党员30多万,同时吸收新党员100多万。经过运动后,党员普遍进行了一次党纲、党章和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提高了觉悟,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纯洁了党的组织,壮大了党组织,提高了党员素质,为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

4. 法币

【答案】法币是国民政府发行的一种不兑换纸币。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禁止银元流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曾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后来不断贬值,1948年为金圆券所取代。

5. 五七指示

【答案】五七指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大革命前夕《给林彪同志的一封信》的简称,这是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审阅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写给林彪的信。五七指示的内容远远超越了对部队农副业生产作批示的范围,而对军队的社会角色和功能,甚至对范围更为广泛的社会制度,都有构思宏大的设计。五七指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成为治军、治民、治国的纲领。

6.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答案】《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提出的抗日政治主张。主要内容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全国军事的总动员; 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改革政治机构; 抗日的外交政策; 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 改良人民生活; 抗日的教育政策; 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 抗日的民族团结。《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也是我党第一次提出建立廉政政府的政策纲领,它不仅给人民指明了走向顺利的道路,对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7. 梁漱溟

【答案】梁漱溟是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曾将自己一生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西方功利派、佛教出世主义、儒学。北京大学在当时为文化论战的中心,梁漱溟在北大发起了东方学及孔子哲学的研究,并于1921年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且由此成为现代新儒学的先驱。《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预测了世界文化未来的趋势,对儒学的前途作了乐观的估价,此书成为了梁漱溟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他晚年的两部重要著作是《人心与人生》和《中国——理性之国》。

8. 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

【答案】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是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22年在巴黎成立,主要负责人是张申府、赵世炎、周恩来、陈延年等,下设旅法、旅德、旅比三个支部。其主要活动是在旅欧学生和华工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旅欧总支部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建党初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组织和领导旅欧华人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并为中国革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革命干部,为争取中国革命的国际援助和支援国内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后因主要负责人陆续回国,逐渐停止了活动。

二、论述题

9.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有什么变化?

【答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的主要变化是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其主要表现如下:

(1)大力进行拉拢汪精卫的集团投降的工作,同意汪精卫集团提出成立伪政府等行动计划。

(2)从1939年到太平洋战争爆前,日军对正战场作战的指导方针是确保占据地区治安,建立长期围攻态势,消耗中国的战斗力,加强对中国的封锁,对中国后方进行轰炸。为完全切断中国外来战争物资补给的通道,加强对中国海岸线的封锁。

(3)1939年9月,日本陆军中央为了统一侵华的政治、军事领导,尤其为了从政治上汪伪政权的建立和统一进行对重庆的“和平”工作,在南京设立中共派遣军总司令部,统率全部侵华日军,并负责对中国“实施谋略工作”。

(4)日本大本营采取了确保占领地区“安定”的作战方针。

10.北伐战争。

【答案】北伐战争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

(1)背景

①内部因素

a. 孙中山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受到启发,明确了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决定在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帮助下,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b. 组建黄埔军校,改组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

c. 通过两次东征,击败军阀陈炯明,稳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②外部因素

a.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贿选”的大总统,然后邀请孙中山北上,同时国民会议运动也在全国逐渐展开;

b. 北洋政府各派系间相互争夺领导权,无暇顾及广东国民政府,为北伐战争提供了契机; (2)过程

①第一阶段

a. 从1926年5月起,第四、第七军进入湖南,协助唐生智部稳定了湘南局势;

b.1926年8月,以叶挺独立团为主力在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中大败吴佩孚主力,取得胜利;

c.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夺取武汉,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

d.11月8日,北伐军占领南昌,将北洋军队赶出了江西;

e.12月9日,北伐军击败孙传芳,进入福州,占领了福建;

f.1927年3月,北伐军在上海工人起义的协助下占领伤害,同时南京也被攻克,至此第一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