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昌大学医学院306西医综合之生物化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核酸一级结构。
【答案】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指核苷酸残基在核酸分子中的排列顺序。
2. 原癌基因
【答案】原癌基因,又称转化基因,是指人类或其他动物细胞(以及致癌病毒)固有的一类基因。它们一旦活化便能促使人或动物的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3. 临近和定向效应。
【答案】临近效应是指在酶促反应过程中,底物在酶活性部位的累积,有研宄发现溶液中的底物浓度为而活性中心的底物浓度为lOOmol/L。定向效应是底物在活性中心的定向排布,定向效应有利于反应的发生。
4. 鞘憐脂(sphingomyelin )。
【答案】鞘磷脂是由鞘氨醇、脂肪酸和磷酰胆碱(少数是磷酰乙醇胺)组成,主要存在于神经的髓鞘中。
5.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用。
6. 阻遏蛋白。
【答案】阻遏蛋白是指一种依赖于钙的蛋白激酶,酶蛋白与钙结合引起酶分子构象变化,调节酶的活性。如磷酸化酶激酶是一种依赖于钙的蛋白激酶。
7. 鹏值(iodine number)。
【答案】碘值又称碘价,是100g 脂质样品所吸收的碘的克数,通常用它来表示油脂中脂酸的不饱和程度。
8. 一碳基团。
【答案】一碳基团是指在代谢过程中,某些化合物可以分解产生的具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在一碳基团转移过程中起辅酶作用的是四氢叶酸。许多氨基酸的代谢过程与一碳基团的代谢有关,嘌呤与胸腺嘧啶的生物合成也与其密切相关。
第 2 页,共 31 页 【答案】蛋白质的腐败作用是指肠道细菌对部分未消化的蛋白质及部分消化产物所发生的作
二、问答题
9. 用处理Simian 病毒的DNA , 只产生一种双链DNA 片段,有关这种的DNA 结构可以得出什么推论。 【答案】是一种DNA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因为用这种酶酶切只产生一种双链DNA 片段,所以肯定只有一个酶切位点,这种DNA —定是环状结构。
10.有一个lO.Og 的糖原样品,经过甲基化和水解后能产生6mmol 的2,
(1)出现在分支点上的葡萄糖残基的百分数。
(2)每个支链上葡萄糖残基的平均数。
(3)产生了多少毫摩尔的2, 3, 6-三-0-甲基葡萄糖?
(4)如果此糖原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答案】(1)2,甲基葡萄糖即它所含葡萄糖残基数是多少? 分支点上的葡萄糖。lO.Og 糖原样品中
(2)因为分支点上葡萄糖残基的百分数为9.72%,也就是说100个葡萄糖残基中有9.72个葡萄糖残基是在分支点上,有一个分支点就有一个支链,所以每个支链上葡萄糖残基的平均数为:100/9.72=10.3。
(3)先分析一下糖原经甲基化和水解后会产生多少种产物。糖原的每一个自由羟基可用硫酸二甲酯甲基化,水解后分支点的葡萄糖产生2, 3-二-0-甲基葡萄糖;非还原末端产生2, 3, 4, 6-四-0-甲基葡萄糖;还原末端转化为1, 2, 3, 6-四-0-甲基葡萄糖,但在糖苷键水解时,在
基形成2, 3, 6-三-0-甲基葡萄糖。
lO.Og 糖原其葡萄糖残基的总量为:
其中分支点的葡萄糖产生2, 3-二-0-甲基葡萄糖为6mmol 。此外,因为每n 个分支点残基就有n+1个非还原末端残基,但是像糖原这样高相对分子质量的化合物,在n+1与n 个残基间的差别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可假设分支点的物质的量一非还原末端的物质的量。非还原末端产生2, 3, 4, 6-四-0-甲基葡萄糖亦为6mmol 。2, 3,6-三-0-甲基葡萄糖的物质的量为:61.7-2×6=49.7(mmol )
11.反应柠檬酸→顺乌头酸+在到达平衡时,顺乌头酸和的标准生成自由能分别为-
和
将代入公式
第 3 页,共 31 页 甲基葡萄糖。求:分支点上的葡萄糖残基的质量为162X6=972(mg ), 出现在分支点上葡萄糖残基的百分数为
上的甲基以甲醇形式脱落(其他甲基以稳定的醚存在),这样就形成2, 3, 6-三-0-甲基葡萄糖;相连的葡萄糖残求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平衡时柠檬酸的浓度。 【答案】柠檬酸→顺乌头酸+
根据
代入顺乌头酸浓度,则得:
12.细胞的跨膜转运有哪些主要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细胞的跨膜转运主要有3种类型。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被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进行的主动转运,以及通过分泌小泡、分泌颗粒进行的胞吐或分泌和受体介导的胞饮。
(1)被动运送是物质顺着浓度梯度,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无需消耗自由能,包括简单扩散和促进扩散。与膜两侧的电化学势梯度有关,促进扩散则需要某些膜蛋白的参与,转运初速度比简单扩散高得多。
(2)主动运输是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运输的跨膜运送方式,是一个耗能的过程。它需要膜上有特殊的载体蛋白存在,同时还需要和一个自发的放能反应相耦联。
(3)质膜对大分子化合物是不通透的,大分子化合物进出真核细胞是通过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进行的。内吞作用指细胞从外界摄入的大分子或颗粒逐渐被质膜的一小部分内陷而包围,随后从质膜上脱落下来,形成含有摄入物质的细胞内囊泡的过程。与内吞作用相反,有些物质在细胞内被一层膜包围,形成小泡,逐渐移至细胞表面,最后与质膜融合并向外排出,这一过程称为外排作用。
内吞和外排的过程都是将被运转的物质由质膜包围,然后从质膜上脱落。
13.乙酰唑胺
性。碳酸酐酶参与调节是一种利尿剂,还可用来治疗青光眼,它能强烈抑制碳酸酐酶的活和体液的碳酸氢盐含量。有或无乙酰唑胺时对该酶的反应速率的百分数)对底物浓度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判断乙酰唑胺的抑制性质。
第 4 页,共 31 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